(二)社会情绪的宣泄与警告。社会宣泄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因素;更何况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日益增多并有加剧的趋势。少量、低程度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不一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威胁;但是如果社会不能及时地消除或防止不稳定因素的增长,久而久之,如果不稳定因素积少成多,就可能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心理疏导主体要注意宏观和微观的相结合,疏导群众的不满情绪,克服社会心理障碍,优化社会心理,稳定公众情绪,促进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健全的社会宣泄机制与预警防范机制,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挥社会心理疏导作用的必然要求。
4心理疏导策略方法
心理疏导的对象是人,是具有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性情感的具体的人。人的行为不但受思想、立场、观点的支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引入、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分析与引导,开展心理援助和救护,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重要途径。心理疏导是一个多种方法的集合体,它本身蕴含着很多具体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下面几种疏导策略。
(1)咨询指导性心理疏导
咨询指导性心理疏导是指运用相关的专门知识和策略,提供帮助、指导、支持,找出心理与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体,对心理疏导客体的心理、思想、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探讨摆脱困境的对策,从而缓解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平衡,以解决其思想问题,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教育方法。它是通过心理疏导主、客体之间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心理疏导客体进行疏通引导,从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理顺思想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其核心程序是先“疏”后“导”,首先创设让心理疏导客体充分表达一自我的氛围和机会,然后通过心理疏导主体有针对性地对心理疏导客体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
其具体步骤有:第一,掌握材料。掌握材料是为了掌握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与教育对象有关的背景材料。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性格、年龄等;二是弄清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主要是了解教育对象思想问题的性质、症结与根源是什么。第二,分析情况。分析情况就是掌握教育对象的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思考,详尽分析,从而把握教育对象思想问题的实质,并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三,引导帮助。引导帮助是指在确定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之后,心理疏导主体要正确引导教育对象进行反思并进而转变思想行为。第四,检查巩固。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在经过分析情况、引导帮助之后,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咨询指导性心理疏导就已经真正达到目的。因此,要在整个基础之上,作进一步地检查巩固。检查巩固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追踪研究,通过明察暗访等各种形式,了解情况,反馈信息,巩固和扩大咨询指导性心理疏导的成果。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与发扬,对不好的方面要进行修正与改进。
(2)说理分析式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理,说理的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说理分析式心理疏导,是指心理疏导主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方法。它要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正面讲清道理,通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用事实说话,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帮助教育对象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
说理分析需要灵活运用恰当的技巧与策略,在运行这些技巧与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观点明确。心理疏导主体在说理时首先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物,切忌模棱两可,空话连篇。第二,情理交融。说理分析不仅要观点明确,还要将道理与情感相结合,做到情理交融。第三,把握时机。谈心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即根据外界环境的状况和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选择谈心的火候。谈早了条件不成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谈晚了就会时过境迁,失去意义。只有掌握火候,择机而发,谈话才能够切中要害,拨动心弦,产生共鸣。第四,选择地点。说理的环境对于说理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环境,往往会产生很不相同的效果。为了取得预期的说理效果,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说理场所。第五,语言得体。说理一定要讲究语言。语言得体,是指语言要鲜明、生动、准确,有逻辑性,知识性和感染力。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采用一些实在、朴实、通俗的语言,做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情、理、例并茂。同时,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也要采用不同的语言方式。第六,注意程序。说理还要注意程序。一般先要寻求共向语言,逐步建立亲切感,建立良好的说理氛围,这是开展说理分析的前提,也是说理的序幕;然后接近正题,时机成熟后,直接谈论正题,通过分析,实现双方的意见一致;最后,还要给对方提出希望和要求,这是尾声。
(3)生活对话式心理疏导
生活对话式心理疏导是指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创造各种民主条件,运用对话的方式,促使心理疏导客体思想转化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对话为方式的心理疏导方法。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它要处理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社会的、思想的、道德的、价值的问题与困惑,因此,要紧密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来运用恰当的对话方式。
运用生活对话来进行心理疏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其一,谈心式对话。谈心是个别沟通的主要形式,是心理疏导中解决个别、典型思想问题的重要方法。谈心沟通时,心理疏导主体应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讲究谈心的策略。其二,讨论式对话。讨论是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与较多对象之间进行的有组织的沟通。实施这种沟通,教育者要明确讨论的主题和要求;要有效地控制讨论的进程和方向;要加强对讨论主题的引导。其三,演讲式对话。演讲是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群体的突出的思想问题,运用演讲的方式与教育对象对话,从而进行有效引导的一种特殊对话方式,演讲是一项要求教育者投入整个身心,发挥出全部理论水平和演讲技巧的复杂劳动。为使演讲具有思想性和生命力,需要做到演讲的题目是听众最关心的问题;论述要精辟;感情要真挚。[4]
(4)精神渗透式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