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干预调整,笔者发现学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和兴趣已有明显提高。笔者从不同的小组中挑出12位学生进行访谈,大部分学生认可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感觉“小组活动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学生占83%,“很少闲聊了”占75%,“在活动中有乐趣与参与欲望”的占66%。笔者还观察到,学生在质疑、思考、合作以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然而,在访谈中有学生反映:有时感觉一节课的合作任务很多,自己总在忙于应付,独立思考的时间有限;有时合作学习刚进入状态,由于部分小组先完成了,教师为能完成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经常打断全班的合作活动,导致合作不得不匆匆结束,因此只能跟着别人的节奏走,像是在走过场。笔者意识到这是合作学习的频率及合作时间出了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1.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笔者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特点,先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其在小组内交流,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更有成效。在合作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发挥。要求学生:发言前先整理自己的思路,写下要点;在听别人发言时,要把其中的要点记下,以备进一步交流;在完成“上周知识要点回顾”的学习任务时,小组成员要在课堂上对上周知识要点进行归类,并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适当拓展。
又如,初中英语中的阅读教学,很多情况下需要读者与作者静默地交流。只有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才能有良好的质态。学生理解文章后,每人根据文章内容准备5个问题,要求使用不同的提问词,而且问的角度、内容不能与他人相同。然后轮流对小组另外5位成员(以每组6人为例)进行提问,每位成员必须回答5个以上的问题。为了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学生必须要把文章读透。如果提问或回答有困难,组内其他成员可以提供帮助或给出提示。如果小组无法解决,可以向老师请教。有时笔者也参与其中,对部分小组提出问题。这种做法把传统阅读教学单一、被动的师问生答形式变成主动的生问生答形式,学生的参与度高,问题涉及面大,难题也得以逐一化解。
2.小组合作与高效学习相统一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以解决学生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如果合作过于频繁,就会缺少优势互补的实质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如果一节课的合作活动过多,学生的兴趣会受到影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疲劳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把握好合作的频率和合作时间的关系。一节课的合作活动不宜超过两次,否则效率与质量会大打折扣。充分的合作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充裕的时间,合作只会是表面化,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被老师匆忙的教学节奏给扑灭了。在备课时,笔者会考虑活动的内涵、难易度以及价值,力求让活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减少合作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形式化。
四、多元评价,以保持个体热情为动力源
经过三个阶段的行动研究,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再次访谈,分别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挑选了4名男生和4名女生。访谈问题及摘录见表2。
表2 学生访谈摘录 问题 学生回答及比例 你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是什么? 1.能相互交流学习( 61%) 2.有思想碰撞,能促进创新思维(33%) 3.能解决一些学习困难(52%) 4.能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71%) 你如何评价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1.积极参与合作(76%) 2.明确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72%) 3.有时也有依赖感(26%) 你觉得什么样的合作内容或方式是最理想的? 1.有趣味性,吸引人,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89%) 2.有一定的挑战性(42%) 3.小组成员最好不要一成不变(12%) 你觉得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有何需要改进之处? 1.自己做了事,老师不一定看到;有参与感,但也有失落感(44%) 2.仍有一些同学较被动,长期做“听者”(22%) 本次访谈采用笔谈的形式,共获得8份笔谈资料。从表2中可看出,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比前两个阶段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对小组合作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提高至71%,积极参与合作的学生比例提高至76%,有72%的学生能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任务,这说明前三个阶段的行动研究是有成效的。
有44%的学生表达了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要被认可的愿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被老师发现,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而不仅仅是笼统的集体表扬。笔者通过引入激励性评价策略,进一步保持他们对合作学习的热情。
如果对合作学习的要求仅停留在活动本身的组织上,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对小组成员的观察、跟踪、评价,小组合作就会难以持久,甚至偏离教学目标。小组合作的关键在于提高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在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追求基于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和个人进步基础上的团体进步。要达到这一目标,合理的、能激发每个组员潜力的评价机制很重要。为此,笔者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了以下调整:
1.心中有集体,眼中有个人
为了激励小组间的竞争,笔者曾将对小组合作的评价重点放在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合作成果或取得的成绩上,但对于小组个体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关注不够。有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很积极且有创造性,但却往往被忽视,这很容易挫伤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在本阶段的研究中,笔者有意识地观察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争取看、听、教三方兼顾(Harmer, 2000),并及时反馈。评价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只要是积极的、进步的,如积极的合作态度、独特的方法、好的建议、激情的展示、不善言辞的学生有勇气发言、良好的组织能力、互相检查作业比较认真、性格内向的学生发言清晰大声,甚至书写有进步,笔者都及时表扬。表扬方式也多样,有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等。笔者感觉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是一种教学创新。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人性化
因为班级人数多、小组多,要发现每个小组成员的各种闪光点,仅靠老师的一双眼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很有必要。笔者曾尝试将教师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四种方式相结合,但发现较费时、繁琐,且操作性不强,对促进小组合作的实际作用也不大,因此最后将其简化为教师评、组内互评两种方式相结合。
教师点评非常重要,除了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评价。笔者有时集体点评,有时个别点评,有时是言语上的,有时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评价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和对象随机而定,关键是要客观、具体及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