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问卷、访谈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相应的质态提升措施:加强合作,以参与体验交流为主题曲;提升内涵,以精制合作任务为突破口;讲求实效,以高效互动课堂为着眼点;多元评价,以保持个体热情为动力源。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质态提升,措施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价值与乐趣,不断提升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行质态,笔者采取了分段实施、逐层推进的方法,将行动研究贯穿于课堂教学,并适时进行调整。行动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内涵与趣味性,把握合作活动的频率,采用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
一、加强合作,以参与体验交流为主题曲
在农村初中,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的占大多数,长期的留守生活,由于缺少父母亲情和家庭教育,有不少学生性格内向、胆小、自卑、孤僻、抑郁,不愿意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小组合作意识淡薄,英语合作学习的能力更是欠缺。针对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干预。
1.加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笔者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并交替使用。
(1)最低成绩合作法:根据学习成绩,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均衡小组,让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在作业或测试中各组成绩由该组成员的最低成绩来定。该方法旨在促使各小组中的“学优生”积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学困生”,同时也能使组内“学困生”产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笔者经常将此方法用于单词听写以及优美句子和文段背诵等作业或测试中。该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密切合作,相互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2)平均成绩合作法:为了使组内每一位成员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笔者时常将组内每位成员的成绩加起来,算出平均分,该平均分即组内所有成员的最后得分。此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小组的事是组内每个人的事,不能只依赖组内的“学优生”,“学困生”的发展空间更大,绝不能作陪衬,否则会影响全组成绩。
(3)作业齐全合作法:在完成课内外作业时,如果本组有一位同学没有完成,其他成员都要等候并协助,当全体完成后才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这样做不仅解决了作业完成的效率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互相理解的品质。此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能较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因此在行动干预的初期阶段采取此方法很有必要。
2.体验合作魅力,激发合作动力
尽可能地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互助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魅力。如,在完成书面表达后,让组内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评卷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互评。互评时,如果发现有好的句子,在该句后画一个简笔画笑脸;如果发现有错误,在错误处画线并改正。然后,各成员相互交换已评过的作文,进行二次评阅。在互评过程中,大家可以相互讨论,如果有疑问或困难,先由组长指导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可求助于老师。然后学生统一上交作文,由教师最后批改。发现特别优秀的文章,可以当堂推荐给全班,利用投影仪展示或在全班朗读。
同伴互评作文的做法具有过程性、协商性和互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修改文章的动机。无论是小组长还是其他成员,在改正和分析同学习作的同时也复习了已学知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比自己反复做题更加全面,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正所谓“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在以上措施实施之后,学生不仅体验了小组合作的魅力,而且感觉到合作的必要性。一些学生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原来合作学习还有这么多的刺激与快乐。”
二、提升内涵,以精制合作任务为突破口
经过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笔者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与行动干预前相比,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在采取加强合作意识和能力干预措施前后的反馈表 问卷内容 同意 基本同意 不同意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小组合作学习能营造良好学习气氛。 33% 54% 31% 33% 36% 13% 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感兴趣。 28% 51% 24% 31% 48% 18% 我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积极参与。 21% 60% 31% 29% 48% 11% 我能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到成就感。 17% 38% 15% 31% 68% 31% 我在小组合作中感觉有事可做,任务明确。 29% 33% 8% 31% 63% 36% 注:抽样45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2人。
回答“同意”或“不同意”的学生表明他们是完全认同该栏内容的,而回答“基本同意”的学生说明他们只认同一部分,仍有一些不同意、不清晰的地方,只是因为受问卷结构、内容的限制而无法充分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此,从测量信度的角度考虑,笔者暂时把“基本同意”的学生作为“中立”对待。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已大有提高,对小组合作有兴趣的学生已提高到51%,感觉到有成就感的提高到38%。但是,仍有36%的学生感觉合作任务不明确,无事可做,或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是个配角,这种认识与态度对小组合作的质态影响非常大。于是,笔者在第二阶段行动研究中作了以下调整:
1.明确分工,适时轮换
在开展合作活动时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并且角色适时轮换或调整,小组成员既合作又独立。例如,笔者经常在阅读材料中挑选出学生感兴趣、难度不大、话题较新的热点内容,让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由组长组织,先由发音较好的组员做“播音员”,其他人做笔记;然后更换“播音员”,其他组员对照刚才的笔记内容,做问与答的准备;在听完两遍后,成员之间相互提问;最后由能力较强的代表小组复述材料内容。这样能促使朗读的学生与做笔记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集中精力,有利于让每位成员都动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2.明晰目标,细化要求
合作共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其核心是学生的合作,但仅有合作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引。在第一阶段的行动干预中,由于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足,只布置了合作任务,合作的具体内容、方式、目标等诸多因素考虑甚少,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常出现因教师指令不清而导致学生迷茫、合作低效的现象。意识到此问题后,笔者决定在此阶段行动研究中增强合作目标和任务设定的清晰度,尽量减少因合作任务不明确而造成的合作低效或无效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精选有内涵价值的合作内容,合理设计有趣味性、矛盾性、发散性的任务,明晰活动的具体要求,增强合作学习的可操作性,课前、课中、课后的合作学习任务一目了然,减少了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的被动和茫然。
三、讲求实效,以高效互动课堂为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