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新课程标准视野中语文互动的课堂模式关注点。在语文互动的课堂模式,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资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这是新课标视野中语文互动模式的情感交流的特质。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课堂 互动模式 情感交流 特质
文化人类学认为人要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的条件,就是必须有共同的追求,并以此来规范共同的行为。这种共同的追求,就是所谓价值观,在人自身周围多样的客体中,在无限多样的价值中,一群人们认定某种客体最具有价值,并以此作为基本的评价标推,他们的行动便统一起来。在卡西尔看来,人是一种符号化的动物,而文化就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对山区地区来说,符号系统是其生活文化的独特层面。这种符号是生活场景的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所共同认同的。某种文化的特定符号在共同体内部会引起相同的感受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就形成了。对民族独特文化符号的了解、识别、认同、记忆与应用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生活的主载体,是课堂生态主要因素。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研究和探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谓教学模式有其本质及结构、特点与功能。新课程标准视野中语文互动的课堂模式关注点。在语文互动的课堂模式,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资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这是新课标视野中语文互动模式的情感交流的特质。在新课标的视野中,把握这些特点及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能深化我们对教学模式的理性认识。
一 教学模式的本质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师(教师)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从教学模式的总体种类看,趋向多元化。本世纪50年代以前,教学实践中基本上由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和杜威的教学模式先后占主导地位,教学模式单一。50年代以来,尤其是出现了教学模式的空前繁荣景象,并且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庞大丰富的“教学模式库”,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优选教学模式的广阔余地。上世纪50年代以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在新课程的视野中学生是发展的人,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注重的是人的需要,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 ”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反映到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就导致了由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向师生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
二 新课标视野中语文互动模式的情感交流的特质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尊卑之分。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作为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与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这样才能真正表现出自身的主体行为特征。从某种意义来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成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加上情感的作用和互动,链接和催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语文课堂师生关系构建,互动载体之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师(教师)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案。在新课程的视野中学生是发展的人,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注重的是人的需要,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二个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第三个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说得更具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为此,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与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互动”、“开放”和“创造”中,给学生相当大的主动权。同时,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广泛的合作和沟通,必要时进行指导和点拨。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教师的话语权应该适宜地消解,而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课堂模式。新型的师生互动课堂模式应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课堂教学生态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达成学习目标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主要构成因素是学生、环境和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生态的主体因素,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具有决定作用。而老师。语文课堂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课堂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因素。后者又可分为人际环境因素、信息环境、组织环境因素、情感环境因素和舆论环境因素。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特质则是重要的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课堂教学过程是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交流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发出的信息要收到预期的效应,需要注意信息发出的艺术性和情感性,注意信息传递中师生间的心意沟通。由此才会有信息接受者——学生的集体愉悦。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资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
构建、实践情感信息回路的平等交流循环原则
在此情感信息回路中,平等交流是其循怀的原则。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有“绝对权威”,师生关系中情感交流主要表现为权威——随从的关系;教师扮演着“警察”的角色,师生亲和力严重匮乏,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的特质应以消解。而教师的指挥棒不要派上用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双善于弹拨各条琴弦的巧手,让它们发出高低缓急不同但又美妙和谐的旋律。这便是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也应该是与学生平等情感的交流者。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师生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学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质疑。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例如阅读教学活动中,当一位学生读课文,可能这位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很强,一段文字读得非常吃力。师生非常耐心地听学生读完后,教师用温和的语气说:“这位同学读得很认真,很辛苦,他能坚持把文章读完,大家给点掌声鼓励一下。”这种评价既不伤害学生,又给了学生自信,更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你真会读书!”“你的感悟能力真强!”“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等等,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在意,它包含教师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学生从中获得自信,感受自我价值的出现,产生强烈的进取心。有了融洽、和谐的气氛,任何学习内容,师生都愿意并且能够去完成。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而舒畅,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在温馨的课堂。真正落实了“由只要求学生转变到多关怀学生;由强调苦学转变到使学生乐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双向的情感交流;由一味的指责学生转变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所以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往往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新课程指向人的发展,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介的作用。教师只有在这个中介里,充当好促进者,平等的情感交流者,构建并落实情感信息回路的平等交流循怀原则,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人的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