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名称】尊重学生的感性经验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
【适用范围】小学低、中年级阅读
【理论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构建生动活泼课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操作要点】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孩子的个体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找准理解文本的切入点,课堂中,通过音乐、图像等形式,营造出相应的情景氛围,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感悟,鼓励谈自己感受。根据课文内容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即兴表演,展现孩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样自主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而且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和极富创造力的的想象得到充分的表现与发挥。
【通用模式】
创设情景 唤起经验→感情体验 表达交流→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正 文】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教学被定位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如何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语文低中年级尤其是低年级学段儿童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聚焦问题。根据低中年级儿童逻辑思维能力不发达形象思维占优势这一特点,增强课堂教学手段的形象性,沟通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理解文本快乐阅读是大有裨益的。 激活感情经验,在共鸣中体悟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上课时要使自己的“情”与课文的“情”融为一体,并把这种情传导给学生,激起他们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深刻体悟。如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师:同学们,你们想去树林里玩吗?好,现在老师带同学们去一片美丽的树林里看一看,听一听。播放课件(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回荡于教室,葱郁茂密的树林,点缀着各色野花的草地展现在眼前。欢快的小鸟,可爱的“红领巾”活跃其间)。说一说,身置其间,你的心情如何?一语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一片欢腾,大家纷纷争相表达自己种种郊游的快乐体验。教师随机动情地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音乐之韵,诗歌之美。在此情境中,再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由于受年龄的影响,生活经验少,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逾越的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对这段的教学这样处理: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尖尖的,硬硬的!” “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学生纷纷举手,然后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的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课文教学也是这样,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手,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这节课教者借助一个模拟情境,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再如,讲《山行》可以叫学生采来黄叶、红叶,创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象,以见“风霜”之力;讲《曹冲称象》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
三、尊重个体体验,在体验中升华。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特体验。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读者对读物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同一段内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蹲下身来”充分尊重他们的见解与观点,切不可强求统一,而应当像魏书生先生那样,与学生“商量、商量、再商量”,引导他们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如〈〈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之后,让他们演一演这三种不同的昆虫:“请你做其中的一种昆虫,说一说自己的遭遇,好吗?”孩子们一个个边说边演,有的孩子高高的展开自己的小裙子,自豪的说:“我的翅膀特别大,当大风来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害怕,用力的扑扇着我有力的翅膀,飞到安全的地方。”有的抓住自己的衣袖说:“我的翅膀比较小,我弱小的身体怎么经得住大风吹呢?”……然后我又请他们上台进行表演。孩子们在活泼的表演,生动的叙说过程中,将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了自己的生活语言。不同的想象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也展现了孩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样自主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而且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和极富创造力的的想象得到充分的表现与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