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及时捕捉“另类声音”蕴藏的价值资源
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变化过程,而不是一个按照固定不变程式运作的模式。“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推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6]。课堂上时而出现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或出现与教学主题相“背道而驰”的“声音”,这种“提问”与“声音”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常常让人始料不及,甚至还会带来课堂的“冷场”与“尴尬”,然而它极有可能是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外在表现,是课堂上充满思辨后的灵光乍现。其实,正是有了这种充满思辨的“另类声音”,思想品德课教学才有可能充实饱满、激情跌宕;正是有了这种蕴含灵性的“另类声音”,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获得意外的精彩和别样的美丽,这正是思想品德课和谐课堂生命力之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很多情况下,课堂上的“另类声音”往往蕴藏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资源,它需要教师睁大发现的眼睛,从稍纵即逝的“另类声音”中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所蕴藏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营造一个充满生命律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辨中生成新的观点。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另类声音”问题的兴奋点,正确认识,区别对待,变不利为有利,引领和启发学生去体味、去思考、去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深化认识、探求真理,从而使课堂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俗话说,告诉的知识会忘记,“生成”的东西永远属于自己。
【结语遐想】:曾听过有这么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问她四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好有两个苹果,那你打算怎么做?”四岁的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儿子年纪还小,不谙人事,但母亲毕竟对他付出了满满的爱,因此对于这样的回答,这位年轻的母亲显得有点失落。她本想先把孩子训斥一顿,再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但是就在话出口的一刹那,这位年轻的母亲突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拉着孩子的手笑意地问道:“儿子,你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孩子眨巴眨巴自己的眼睛,满脸童真地说:“因为……因为我要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此时,这位年轻的母亲眼里顷刻充满了着泪花,她不仅为儿子的懂事而骄傲,更为给了儿子一个说话的机会而庆幸。其实,这则故事之所以让人感动并信服,是因为故事的其中包涵着最真的哲理。课堂上善待学生的“另类声音”,这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和谐课堂的一种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尚海.让“意外”生成精彩[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版).2010(1)
[2]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3]徐百柯.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N]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5日
[4]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7)
[5]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
[6]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