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怀有一份宽容“另类声音”坦然的心态
近期在《中国青年报》看到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3]和谐课堂,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主人——学生,对待学习,自然有着自己的感受、情感、思维与疑惑,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之间的情感蕴含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需要教师怀有一份宽容“另类声音”坦然的心态,倡导一种“别让学生难堪”的精神。宽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有“人味”的体现,更是文明课堂、和谐课堂的标志。课堂教学如果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缺少实事求是的分析与不同观点的交锋,只是教师用自己的观点来告诉学生是对还是不对的判断上,甚至回避学生的疑惑,这样的课堂自然就了无生趣。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的“另类声音”。怀有一份宽容“另类声音”的心态,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师只有怀有宽容“另类声音”坦然的心态,注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需求,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使其在充满和谐的课堂中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弥漫的是浓厚的人情味道,飞翔的是思想,舒张的是生命力,这种味道与生命力是自然的、亲近的,包容的、更是和谐的,它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与友爱。
二,要细心预测课堂中“另类声音”生成的可能性
著名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常常会受到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对新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是不一样的,由此而获得的新认识是不一样,所形成的价值观也各不相同。俗话说,“凡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细心预测课堂中“另类声音”生成的可能性。
1、教师要具有课堂资源开发的强烈意识。具有课堂资源开发的强烈意识,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必要前提。我们的课堂并不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关注生成性教育资源的眼睛。课堂中出现“另类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值得尊重和善待,也是能够值得我们去关注、去预测。如果说及时有效地利用“另类声音”这一生成性资源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话,那么,善于预测“另类声音”生成的可能性更是一个教师“教学自觉”的显现。
2、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不仅包括学生有着什么样的真实想法,还包括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包括学生获得这些“已知”的途径和方式等。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的“已知”看做是教学的一个起点,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可能,为课堂即时生成“另类声音”留有善待的空间。当“另类声音”不期而遇时,我们才有可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游刃有余,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才能使课堂教学由“执行教案”走向“课堂互动”,使课堂因“另类声音”的存在而充满和谐与生长的律动。
三,要倾听接纳“另类声音”所表达的见解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给学生以尊重,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尊的存在,真正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由此而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师生之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一种坦诚相待、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学生平等合作的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和互动者,是“平等合作中的首席”。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学生在平等合作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这是和谐课堂最起码的要素。面对课堂的中“另类声音”,教师需要有一份从容的镇定,一份坦诚相待的心态,一份宽容友好的胸怀,更需要倾听接纳“另类声音”所表达的见解。
1、教师要真心倾听学生的“另类声音”,营造课堂的一种“安全气氛”。“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4]倾听和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声音,这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是课堂回归学生主体的一种体现。倾听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沟通的桥梁,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融洽的情感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课堂的先决条件。教师要真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把耐心留给学生,以最大的努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安全气氛”。唯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另类声音”。教师是否真心实意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教师能否构建好和谐课堂的重要条件。只有听清楚、看明白,才能理解学生的观点和意图,才能提高“应对”“另类声音”的质量。
2、教师要真诚接纳学生的“另类声音”,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周围的人与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课堂上存在一些“另类声音”都是很正常的,很大的成分都是学生一些真实的想法,这些真实的想法都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起点。把思想品德课当作是灌输道德知识的途径,仅仅让学生背诵道德条文,把某些书本知识或社会规范作为全部道德,那是对德育的异化[5]。只有让学生在共同道德话题和平等对话环境中暴露其真实思想,在怀疑、反思、探讨等不确定性变化中,促进其道德认知,考验其道德水准,引导其道德实践,思想品德教学才能获得应有的实效。因此,真诚接纳学生真实的想法与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直面是非焦点,这不仅是学生生活生存与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情趣盎然和谐课堂的平等对话与双向互动。当学生被老师真诚接纳后,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平等与亲和,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唯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打开学生的心扉,鼓起勇气去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才有可能建立起亲和的“对话”,促进师生心灵的沟通。首先,需要教师保持积极的情绪与和蔼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与独特的见解,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情感主动进入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中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离谱”的问题也不要用责备的语气来批评,更不能以“你不能这样说”来垄断,可以用“你为什么这样说”来引导,让学生在对各种见解和观点的比较鉴别中,培养思辨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调整价值取向,完善人格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