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托班幼儿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语言、社会性交往、自我意识等都有着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托班幼儿家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托班幼儿的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利用自己有效地教育资源优势为家长的成长做出努力,引导家长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托班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
“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他的环境是他成长的温床。”[1]托班幼儿年龄在2~3岁,其语言、社会性交往、自我意识等都处于萌发阶段,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成年人的综合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可以在最普遍的家庭生活中找到它的渊源。”[2]幼小的孩子没有与社会接触交往的经验,父母怎样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认识真假、善恶、美丑等等,都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影响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因而,家庭中成人的一言一行对于2-3岁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幼儿园教育无可替代的奠基式的影响。
一、托班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对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内在敏感性的扩张,而内在敏感性能帮助儿童心理的发展,并可以称之为‘对环境的热爱’。儿童是一个热情的观察者,他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模仿他们。”[3]成人有责任为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示范,以确保儿童能学习到正确的行为而不必在之后再经历改正某个行为的痛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温馨的家庭、亲切的话语会为幼儿营造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环境,增强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父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会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之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生活中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满足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证明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独立性,有助于幼儿勇敢面对遇到的困难,培养其勇敢、坚强的品质;在遇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时引导幼儿主动地问好,有助于培养其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为人父母者,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的孩子‘适应不良’的父母,应当深入反省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做相应的调整。”[4]幼儿的很多行为问题都与家长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不喜欢运动,向老师咨询应该怎们办?当老师询问家长是否经常做运动时,家长回答自己在家也不经常做运动,如果想要培养幼儿的运动爱好,家长就要躬亲示范,为幼儿做一个榜样,幼儿的观察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家长如果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运动,那么孩子的运动爱好就会慢慢培养起来的。
二、托班宝宝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家庭中爸爸妈妈多是80后的家长,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身上也具有一些典型的独生子女的特征,同时由于工作的压力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经常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有的甚至是保姆,这就给宝宝的良好家庭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且对于宝宝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一)一切要求都要满足
有的爸爸妈妈平时因为工作忙,都是爷爷奶奶带宝宝,有时晚上回家的时候宝宝已经睡着,早上上班的时候宝宝还在睡梦中,难得看到宝宝,于是在周末或是放假的日子里,为了补偿平时对于孩子关注不够就会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一并满足,这样宝宝就会以为自己的一切的需要都是合理的,有的爷爷奶奶就会反映宝宝有时候在面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遭到拒绝时就会大喊大叫,用爷爷奶奶的话讲就是“无理取闹”,老人看到孩子哭得厉害,舍不得孩子哭,因而也会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当孩子的行为屡次受到强化时,就形成了习惯。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满足要求,那么在成人的关注下孩子哭的行为就会受到强化,久而久之就会经常用哭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二)有人打你,就还手
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孩子与同伴之间出现冲突是正常的现象,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可以教给孩子学习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正确方式,比如学会轮流等待等交往规则。然而有的家长则将自己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传输给孩子,孩子将其付诸实践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有的妈妈害怕孩子受人欺负,就跟宝宝讲:“如果有人打你,你就还击。”托班宝宝年龄小,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本来就容易出现争抢玩具,动手打人的现象,而家长又给予宝宝这样的观念,对于缺辨别力的宝宝来说,无疑是给宝宝学习了不正确的人家交往观念。这样也导致了宝宝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常常体验的不是快乐的情感而是伤心和不愉快。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去适应家庭以外的生活,引导孩子用积极地方式与同伴交往,而不是交给孩子一种恶性循环式的人际交往方式。
“成人用他的行动向儿童展示了人的举止行为。儿童是通过模仿他所接触的成人而开始他自己的生活的。成人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儿童,几乎可使他着迷入神。儿童对成人是那么的敏感,以致成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支配着儿童的生活和行为。......一个成人对儿童所讲的话会向刻在大理石上一样永远铭刻在他的心灵上。”[5]由此可见,成人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的示范和引导会为孩子树立正面地积极地榜样,引导幼儿建立健全的人格、积极地自我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一味袒护自己的宝宝
每一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在家庭中,一切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可是到了幼儿园之后,孩子之间难免会出现这样的冲突或那样的矛盾,例如有的宝宝在走独木桥的过程中动手推了前面的宝宝,被推的宝宝摔倒了,老师就跟推人的宝宝家长讲了这个事情,家长立即就说:“我家的宝宝很听话的,不会推人的。”家长也许只看到了宝宝在家温顺的一面,殊不知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每个孩子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家园不一致的现象是经常会存在的。
托班幼儿从家庭走向外面的世界,他们会接触越来越多的小伙伴时,同伴在交往的时候,之间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时,这是正常的现象,成人要关注的是不断给予幼儿交往方面以及社会性规则,使幼儿学会自己解决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提高交往质量,更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忽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而较少关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在跟家长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会觉得“宝宝自己做要很长时间,还不如自己帮他做了算了,省得浪费时间”,而有的家长则认为“宝宝太小,他自己做不了。”可是当宝宝在幼儿园学会自己穿上裤子的时候,家长都感到了惊讶,觉得“真是不敢相信木木自己会穿裤子”,有的家长说:“还是老师有耐心呢!”孩子就是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这是孩子一个特有的学习方式。其实在一个集体生活过程中,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宝宝,能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的宝宝会发现其在做其他事情方面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