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角色转变准备的时期,中职学校的学生直接面临社会竞争,同时心理上还受着众人的不理解、社会价值体系不认可等现实的压力。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因为他们本身童年与青年的过渡期,对于人生的抉择还很迷茫。建设和谐校园,就要从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加强教育管理。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对拥有普通劳动技能能有所专长中职学校需求加大。只有把这一群体发展起来,才能为社会提供基础保障。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创造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环境;学校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的加强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完成心理上与社会化的过渡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特点 解决措施 和谐校园
职业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角色转变准备的时期, 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青春期心理的普遍特征,青春期是人生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而作为学生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的身体发育也逐渐成人化,这期间其对自身、他人、社会的认知及行为都处于过渡期,加上他们处于就业与梦想的抉择时期,心理很容易出现波动。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一般来说对老师的正常授课听不懂,学不进,进而厌恶学习,纪律涣散。尽管有不少学生主观上希望把学习搞好,但终究因为文化基础太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受阻。由于未考上重点高中或是普高,中职学校的学生承受着家庭的责怪,亲朋好友的惋惜,社会上的歧视等现实压力。由中学生到中职学生,是一个人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但由于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有加让不少入学后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呈现“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自我封闭”等现象。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变化,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出现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
一、构建中职学校和谐校园的意义
构建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中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中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设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而构建和谐校园就体现了这种要求。
构建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构建中职学校和谐校园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学校的软实力。追求个人、知识、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成为21世纪中职学校的价值取向。一所中职学校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提升。软实力指的是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中职学校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种和谐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对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这也正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二、加大投入,重视规模与质量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依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要坚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相当,要认真进行统筹规划,在指导思想上、政策措施上和舆论宣传上要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足以说明,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尤其重要。首先是要先稳定中职学校规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学校的学生是国家人才战略实现的重要一环,国家应该加大对于中职学校的财政投入,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同时要从措施上明确中职学校学生的社会地位。保持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规模与质量是辩证的关系,规模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规模的关键,没有质量就没有规模,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只有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才能稳定中职学校的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基础。
三、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
根据中职学校的学生的特点,教育方式、教材选择都需要经过慎重考虑,有针对性有选择性且符合他们的学习需要。要坚持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的原则;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学校管理始终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在此前提下要丰富他们的教学课程,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得到锻炼。一方面要选他们擅长的技能方面的开展活动,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开展。这样能让他们增加社会适应力,兴趣爱好也得到了施展。一定要实施人本管理的方式,注重把师生紧密凝聚在一起,共同致力于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向社会展示一个良好和谐的发展形象,改善社会对中职学生的传统偏见。
四、注重心理引导,建立平等、公正、尊重、理解的环境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处于16-19岁的年龄段。从他们的生理特点看,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青春期的躁动情绪。一方面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组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体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打开心扉,架起友谊桥梁进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就业,中职学校的学生是知识与技能最基础最平凡的一类。首先教育要明确他们的自身地位,对自己的价值有客观的认识,正确意识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的评价都要客观公正。同时社会各个阶层也要消除就业歧视,对中职学校的学生的价值有客观的认识并有明文规定来保障他们的利益。在消除因环境变异给中职学校的学生带来的适应困难和心理挫折的平台上,只有保证学校各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明确学校的每个成员性格有差异,兴趣、爱好有不同,但彼此包容,相互谅解,团结合作,和谐竞争。
五、构建中职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要注重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建立“学会思考,自主教育”的模式,让学生正确面对实际问题以及必须要做的事,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能力。学校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形成合力,才能创造事半功倍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只有多方面出发解决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心理负担,才能使他们的心理教育真正达到最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