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一向”和“一直”的不同点还表现在: “一向”只用于过去时,“一直”说明动作状态持续的时间,适用于所有时态。 “一直“后可加变化动词(如:变化,上升,减少,提高…),一向不可以 例如: 公司在港零售业务的生意额[一直上升]。 …扭转了此前数十年世界贫困人口[一直上升]的趋势。 一直所修饰的动词后可以出现表行为进行的“着1”,“一向”不行。
例如: 是不知该怎么打发在台湾的老婆,所以这事就[一直]拖[着]。 有一个落魄潦倒的穷画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这样疯疯颠颠地在外面跑了一年,剧院没必要[一直]给我留[着]一个位置。 2.2.4“一直”可以 加 “了1” 加 时间段, 而“一向” 不可以和“ 了1 ”共现。
例如: [一直]在这儿住了30多年。 过电话向新华社记者证实,枪战于当地时间17时45分左右开始,[一直]持续 [了]近4个[小时]。 2.2.5“一直” 可以加“VP过”的否定式,“一向” 不可以
例如: 这些鸟类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但多年来对该区域的越冬水鸟[一直没]有进行[过]全面的系统调查。 到目前为止,他[一直没]有主动与我们联系[过],我们也不了解他的具体想法。 2001年以来,由于受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英国境内圣诞节期间[一直未]出现[过]降雪,欢乐的节日似乎缺少了环境的烘托。 几十年来[一直未]变[过] 2.2.6“一直” 可以加“下来”、“下去”,“一向”不可以。
例如: 一直 流行下来的仍然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李连生委员并不甘休, 一直 追问下去。 2.2.7 “一向”和“一直”后面加动词和时点时语序不同,两者的语序分别如下:
1)“一直+动词+时点“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始点,(2)“一向+时点+动词”表示规律的循环出现。例如: 除夕,夫妻俩早上起了个大早出去买菜,上午上班,下午回家做菜,[一直]忙到晚上7[点]才开始吃年饭,累得都吃不动了。 今天的第二轮六方会谈第二次全体会议9[点]半开始,[一直]到下午1[点]半,历时4小时。 示威游行从下午6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多钟。 [一向]7点起床。[一向]很晚吃饭。 2.2.8“一向+时间段”表示时段发生的频度,“一直”不可以加时间段。
例如:我[一向]两天洗一次头。
2.2.9“还”后面可加“一直”,不可以加“一向”。例如: 妈妈还[一直]把我的事业放在心上。 我还[一直]不知道呢。 2.2.10“居然,偏偏,果然,幸亏,刚巧,碰巧”等词表意外,侥幸等情态,和规律、恒常性的语义冲突,后面只可以加“一直”,不可以加“一向”。
例如:我的感觉没有错,他果然[一直]对我很好。
2.2.11 两者虽后面都不接瞬间动词,但表示多次重复时可以用“一直”。
例如: [一直]眨眼。[一直]跳。
2.3“一向”和“一直”在语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建议
通过上述“一向”和“一直”在语用方面的对比研究,为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区别使用的效果,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一向”和“一直”的共同义项(即,即两者都可以表示行为状态在较长时间里的持续)外,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到下表中两者的语用差别。 一向 一直 动词 一向+动词
一向+补语/状语+动作性动词 一直+动词 瞬间动词“开始/结束/倒闭/解决/发现”等 不可用 表多次重复时可以用
例如:[一直]眨眼。[一直]跳。 变化动词“变化/上升/减少”等 不可用 一直+变化动词 “下来/下去”等 不可用 一直+下来,下去 时间段 一向+时间段 不可用 动词和时间 “一向+时点+动词”表示规律的循环出现。 “一直+动词+时点“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始点 时态 只用于过去时 可用于所有时态 否定式 只可以用否定词“不”
语序:“一向不…”
不可以加“VP过”的否定式 否定词的选择和语序相对灵活
一直+“vp过”的否定式 “在” “一向…在”只能表示场所。 “一直…在…”可以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并持续”和“ 动作进行的场所”两种意思 “还” 不可用 还+一直 “着1” 不可用 一直+动词+着1 “了1” 不可用 一直+动词+了1 表意外,侥幸等情态的词“居然/偏偏/果然”等 不可用 居然/偏偏/果然…+一直
三、结 语
通过以上对“不时”和“常常”、“一向”和“一直”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语用上的各种差异。在对外汉语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应该以明确这些差异为短期目标,通过大量的练习,以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达到正确选择使用的长远目标,并将这种“义用兼顾”的意识贯彻到其他频度副词甚至相关近义词的教学之中。
注释: 本文留学生的错句均来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本文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CLL语料库。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2010.8重印).
[2]邓小宁.“一直”与“一向”的多角度分析[J].汉语学习, 2002: (6).
[3]金立鑫.《“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第七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
[4]李璇,任海波.《“时时”和“不时”的用法考察及其句式语义分析》.现代语文,2007,1.
[5]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6]陆俭明. 《“着”(. Zhe)”字补议》.中国语文,1999(5).
[7]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5).
[9]新华字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0]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张娟.“一向”、“始终”、“一直”的语义和用法分析[J].文学研究, 2010:
[11]张谊生.《“副+是”的历时演化和共时变异——兼论现代汉语“副+是”的表达功用和分布范围》.语言科学,2003(03).
[12]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中国语文,2000(1).
[1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语文研究,2000(2).
[14]周小兵.《频度副词的多角度研究》.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15]邹海清. 《频率副词的范围和类别》.世界汉语教学,2006(3).
[①] 张谊生(2003)认为,限定性强调主要在三个方面起到标记焦点的强调作用:时量、度量、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