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现代汉语频度副词“不时”和“常常”、“一向”和“一直” 的本体和应用研究
现代汉语频度副词“不时”和“常常”、“一向”和“一直” 的本体和应用研究
来源:互联网 sk001 | 牛玲芳 黄瑶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不时  常常  一向  一直  差异  频度副词  对外汉语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1.1.2在对“常常”和“不时”的语料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时”后还可搭配动词的重叠形式、“V一下”式的带数量词的动补短语以及“V一V”这样的结构。例如:

  (11)陈毅同志看着这一切,沉思着,苦笑着,不时地摇摇头。

  (12)在一个半小时的讲话中,他用手撑住剧疼的胃部,不时擦一把脸上的虚汗。

  (13)谈话间,她不时地挥一挥小毛巾,仿佛要把很多别的东西一同掸去。

  动词的重叠形式、“V一下”式的带数量词的动补短语以及“V一V”这三种结构都带有短时性、次数少的意义,使句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等有界化(沈家煊,1995),而本文在前面已经提到,“不时”表示动作、行为在短时间内的重复,且只有短暂的间歇。所以,“不时”后可加这样的动词性结构。而“常常”表达的是动作、行为、状态发生的次数多,继而形成了一种规律,更侧重表达惯常性。因此,“常常”没有这样的用法。

  以上(11)、(12)、(13)三个例句中,“摇摇头”、“擦一把脸上的虚汗”以及“挥一挥小毛巾”这些动作分别是在“陈毅同志看着这一切”的这一段时间里、“一个半小时的讲话中”“谈话间”发生的,当这些情境结束,这三个动作也会随之结束。因此,如果把这里的“不时”换成“常常”,句子意义表达就会变得不合理。

  1.1.3“不时”在句中充当状语时可以加“地”,并且加“地”或者不加“地”都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表达。“常常”后则不可以。例如:

  (14)雄蛙先静静地守候在雌蛙旁边,不时地发出响亮的叫声。

  (15)她的手不停地穿针引线,脚也在不时地移动着。

  刘月华等(1983:304、310)根据状语的功能,把状语分为两大类:限制性的状语和描写性的状语,认为限制性的状语后一般不用“地”,描写性的状语大多数后边可以用“地”。根据邹海清(2006)“频率副词内部的分类系统”,“常常”和“不时”分别属于判断性的频率副词和描写性的频率副词。因此,作为非描写性的频率副词,“常常”在句中充当状语时,后面不能加“地”;而“不时”作为描写性的频率副词则可以。在我们选取的“不时”的真实语料中,这样的例子占4.53%。

  但是,在有些时候,“常常”后面又加上了“地”,例如:

  (16)常常地想,现在的你,就在我身边露出笑脸。

  本文暂不考虑歌词、诗歌体的句子,因为这类句子往往会考虑字数、韵律、修辞等,所以我们认为该句中“常常”后加“地”只是在一种特定的语境中,考虑字数、韵律、修辞之后的结果,不能作为常例。

  1.1.4、《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不时”只能用于肯定句,也就是说句中“不时”前后都没有否定词出现。例如:

  (17)有关她的传说,不时还会传到我的耳朵里。

  (18)黄棕色的陆地镶嵌在蔚蓝色的海洋中,还不时有几朵美丽的云彩在上面飘荡。

  这是因为“不时”内部本身已有“不”这个否定词,受构词形式的影响,“不时”前不能受“不”否定。而“不时”作为描写性的频率副词,直接描写“还会传到我的耳朵里”、“有几朵美丽的云彩在上面飘荡”时,是对这两个情况出现的频率进行计量,所以此时这两种情况必须是已知信息、非焦点信息,也就是作为句子的背景信息,所以,这两句中的动词不能以否定形式出现,换句话说,“不时”后也不能有否定词。

  而“常常”是可以用于否定句中的,并且“常常”前后都可以有否定词。当否定词在前时,“不常”比较多见,而否定词在后时,“常常不”比较多见。例如:

  (19)像羽毛管削尖一样,是平板型的,只是笔尖比羽毛管耐用,但书写时常常不出水。

  (20)这时期的高楼大厦常常不做传统的外墙面,而是用大片的厚玻璃围固在钢框架外面。

  (21)触摸可以降低婴儿的死亡率,常被抚摸的小孩,其智商要高于不常被抚摸的小孩。

  (22)日本脑炎在香港并不常见,尽管如此,卫生防护中心仍将继续调查是否还会有怀疑个案。

  1.1.5、“不时”一般用于表示现在时间的句子中,而“常常”既可以用于表示现

  在时间的句子中,也可以用于表示过去时间的句中,也就是说,二者用于表示的时态常为进行态或完成态,二者后都可加表示动作状态持续、进行的动态助词“着”。但是,“不时”和“常常”都不能与经历体的助词“过”连用。例如: 新闻发布会上,她的手一直放在膝间,孩子般地不时拨弄着自己的 小手指。

  (24)夏天,走进大豆地里,可以见到绿色的豆萁上常常缠绕着金黄色的细丝,这就是有名的菟丝子。

  陆俭明(1999:332)认为“着”的语法意义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其中动作的持续有两种情况:(1)处于动作的过程中;(2)动作的反复进行。“不时”和“常常”在句中作状语时,表示的就是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或出现,与动作的持续中第二种情况吻合,所以,二者后可以加表动作、行为持续的动态助词“着”。

  1.1.6、“常常”作为判断性频率副词(邹海清,2006)后面可以加指明焦点的语法标记“是”,或者判断词“是”。例如:

  (27)彗星,在我国俗称“扫帚星”,它的形状很特别,头部尖尖的,尾部常常是散开的,像一把大扫帚。

  (28)酒精可以使脑细胞受损,头脑不清,智力迟钝,记忆力明显减退,常常是“吃酒误事”。

  (29)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常常是混合物,即使比较纯净的物质也往往含有这样那样的杂质。

  张谊生(2003)认为,“当‘是’充当焦点标记时,不论前面的‘F’是什么性质类别的副词,‘F是’的基本功能都是指明焦点的同时凸显强调”。他还认为,“由于前加副词作用的不同,‘强调性F是’可以分为两大类——评注性强调和限定性强调。”而“常常”是对动作行为的频率进行计量,是限定性强调的一种[①],所以“常常”后可以加指明焦点的语法标记“是”起限定性强调作用。

  正如张谊生(2003)指出的,“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内部的层次关系和性质类别的不同,从表达的角度看,‘F是’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判断性的、强调性的、限制性的、关联性的。”前面一种为限制性的。而当“常常”后面所加的“是”为判断词时,“F是”所表达的主要意义就是判断。张谊生(2003)将判断性“F是”分为两大类:评判性判断和限制性判断。后者又可分为两大类:“着眼于判断的时间关系——限制时间或频率等”和“着眼于判断的空间关系——限制程度或范围等”。“常常”作为判断性的频率副词,加上判断词“是”,即为“着眼于判断的时间关系”,例(29)中是用“常常是”来限制“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是“混合物”的频率、重复次数。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有色金属工程《有色金属工程》
并非《有色金属工程》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联系杂志社。 《有色金属工程》杂志,双月刊,于194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104/TF,本刊在国内...
黑龙江档案《黑龙江档案》
《黑龙江档案》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036/G2,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机关档案...
华西边疆评论《华西边疆评论》
《华西边疆评论》(Western China Borderlands Studies Review)(年刊)创刊于2014,由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华西边疆评论》以中国...
中国农村卫生《中国农村卫生》
《中国农村卫生》(月刊)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面向广大农村卫生工作者的综合性刊物。 《中国农村卫生》该杂志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卫生方针、...
新民周刊《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杂志,周刊,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
润滑与密封《润滑与密封》
《润滑与密封》(月刊)创刊于1976年,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主办,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会刊。是...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