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及安全等各方面的考虑,学生往往很少有真正实践的机会,这给哲学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以上实例中小实验的设置,作为学生学习哲学内容的场景,学生兴趣浓厚,团结协作,专心致志,在动手的同时,深刻理解了较为抽象和枯燥的哲学内容,为高效完成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前提。
作为教师,在实验的选用和材料的准备上,要下足功夫。所用的材料最好是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在课堂上让学生也是较容易操作的。而且,所做的实验要能够很好的为哲学学习作铺垫。必竟,做实验本身不是本意。当然,随着经常性实验,有时材料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去准备,这样更为有效。比如,在学习《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课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组,通过学生分别演示物理、化学、生物及认识四种性质的变化,得出相应的哲学道理,课堂效果显著。
(二) 置问
置问,尤其是学生学会置问是实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实践中我们先采用以教师置问为主的方式引导学生。同时,要求教师的置问难度适宜,有针对性,环环相扣,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如实例中,教师的问题分别是:“同学们做的房子及过程,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讨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出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拿起其中一幢做的比较好的房子模型,请同学们总结房子(整体)与材料(部分)地位、作用和功能上的区别。” “从实验过程看出,各组做出来的“房子”效果不一,跟他们对各部分(报纸、胶带)的运用不同相关,但房子与材料有什么联系呢?”等等。通过实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问题迎刃而解,学好哲学的同时,深刻理解生活之中处处有哲学的人生道理。
(三) 竞争
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活力,使其主动探索。实验前,教师要求学生以尽量快的速度完成,实验结束时将对最快的小组进行奖励。引入竞争机制,学生会更主动地探索更好、更高效
的方法。
(四) 引导
多边互动也是实验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实验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根据他们的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师生有机互动,这是课堂教学很难做到的。小组实验是生生互动的良好形式。在一个小组中,不同学生将逐渐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对实验有深入了解的同学不只是自己正确就能完成,他/ 她还需要帮助其他同学共同前进。这种生生间互动像原子连锁反应,迅速且威力大,如果单凭教师一己之力很难达到如此效果。
(五) 反馈和及时评价
其目的是通过总结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在学生实验完成后,我们还设计了反馈与评价环节。具体操作为:教师根据指导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请三个有代表性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讲述本组实验过程和体会。教师鼓励他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发扬教学民主并给出及时评价。最后教师针对实验情况,做出画龙点睛式的评讲。
四、实验式教法的建议
(一) 经历过的阶段
实验式教法的实施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实验的内容和材料的准备主要由老师完成,因为这时学生还没领会老师做实验的意图,对哲学课做实验感觉很新鲜,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实验过程,符合学习哲学的认知规律。但随着这一教法的逐渐深入,学生已经知道老师的教学规律,这种情况下,就为学生自己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打下了基础。其次,学生分组自我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验,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做好材料的准备工作,达到所设计的实验与要学习的内容相符合。这一层次完成的很好,也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理解学习内容,但也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那就是,所设计的实验可能不能完全符合教学内容,不过也没有关系,可以由其他同学做出别的补充。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实施,学生更为深刻理解教材知识,活学活用,而老师也逐渐地从刚开始的繁琐的实验准备中解脱出来,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顺利实现高效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阶段过程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个阶段的实施作为铺埑。
(二) 置问的科学性
置问是实验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一个实验情境中,何时置问(即完成前置问还是完成后置问,还是进行到一半时置问)?如何置问?如何达到在所设置的场景中,教师将教材知识不露声色地融入实践活动中?这是教师在这一教法中要不断思考和推敲的关键。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反复模拟,以达到恰到好处。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三) 实践过程中指导的技巧
实践过程中多边互动是教师引导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小组、不同学生的指导做出灵活调整,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本次实验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往往能使受者恍然大悟,从而受益匪浅。
(四) 实践结束后评价的技巧
实践结束后,应及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本实践中采用的评价技巧有:
第一,利用学生自己的实例进行评价。实验后请一些典型小组来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成果,他们中有好有坏。大家通过对比他们方法,结合自身实践,孰优孰劣自然分明。在一次实践中,还出现了台上的同学刚讲完,台下就有主动要求介绍自己方法的,他们还对各自的方法进行了积极讨论,可见此次实践已在同学中引起共鸣,并对他们有所启发。
第二,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简短评价。这个结束时的评价中总结了大家实践成果,言简意赅。总结的同时又不局限于本实践围绕的知识点,还要针对学生们自觉运用的各种方法进行跨越知识点的评价。通过本文中的趣味实验,同学们在期末考核中解决问题方面能力确有提高,通过试卷分析发现,能正确运用的超过20 % ,能自觉运用的也有40 % ,对比以前的教学方式,情况有所好转。
实践证明,实验式教法在哲学教学中切实、可行、有效。
[参考文献]
[1 ]黄雪梅1“实验式”教学法势在必行[J ]1 云南高教研究,1987 ,(3)
[2 ]李进才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 ]1 湖北教育科学,1998 , (7、8)
[3 ]陈国盛1 论实验式教学[J ]1 课程教材教法,199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