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的同时,面对《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的困惑,也基于对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本人立足于现职教师的教学实践,探讨实验式教学法,以达到高效目标。
[关键词] 实验式教法 应用 模式 建议
一、实验式教法的提出
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迅速解决教学过程中知与不知,知之甚多与知之甚少的矛盾。然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哲学》过程中,普遍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基本观点。一句话,这门课程太抽象了,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就是无法想象,无法推导得出结论。怎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依照《生活与哲学》的学科特点,很大部分内容在于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正确性,这就为实验式教法提供了可行性。
在哲学教学中对“实验式教法”的探索,灵感来自理科的实验。通过借助来自生活的某些道具,作为学生实验的器材,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过程,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新知识,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这种教法符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基本理念,符合把理论观点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的课程要求,符合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的重要地位,符合课程标准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建议。实践证明,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应用实验式教学的实践,是笔者认为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最为高效的一种教学模式。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验式教学实践,受到了听课老师的认同和赞许。
二、实验式教法的应用
【教学要求】知道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要求,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实验准备】按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至6人,每组学生准备大小一样的报纸3张,透明胶带一个。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做个实验,每组只用三张报纸和一个胶带搭建一幢又好又稳的房子,时间是3分钟,看哪组同学做的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广泛参与,活跃学习气氛,培养合作、创新精神。
师:三分钟很快过去了,同学们做的房子及过程,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
生答:整体有:完成了的房子、整个团队、做房子的全过程。部分有:报纸、胶带、团队中的每个人、做房子时的每个步骤。
师:从他们的回答同学们能不能概括出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设计意图:实践基础上得出理论,从具体到抽象,化枯燥为生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之一。这也是实验式教法的优势。
师:拿起其中一幢做的比较好的房子模型,请同学们总结房子(整体)与材料(部分)地位、作用和功能上的区别。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一幢房子);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各种材料)。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整体)房子 功能 防风、防雨、防晒、保暖
离不开 不具备
水泥、沙石、砖、木材、钢材等原材料(独立的部分)
从实验过程看出,各组做出来的“房子”效果不一,跟他们对各部分(报纸、胶带)的运用不同相关,但房子与材料有什么联系呢?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二者相互依赖。
师:手拿“房子”,提问“房子”由报纸等材料各部分组成,没有材料就做不成房子。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一看实物,马上得出结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了。
师:那么离开了房子,报纸就不再是做成“房子”的材料,不成为部分了,这又说明了什么?一边说着,一边把其中一幢“房子”拆了,学生看到了这一过程,得出结论: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师:从以上的实验也得知:
(2)二者相互影响。①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如木桶理论,还有房子的材质不同,功能不同等)。②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如现在要造的是船,就需要不同的材质了)。
3.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重要意义。
教师让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请大家评选出最佳作品。走到其面前,提问:你们觉得这组同学在同一时间里房子做得又高又稳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指出:有计划、团队合作、齐心协力、分工明确等。教师总结:分工明确,各尽所能,材料使用是否得当,如何用好材料,做“房子”时的每个步骤都很关键,强调的是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而同时,齐心协力盖好“房子”,各种材料的运用都是为盖好“房子”这一目的,说明了做事情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这时,学生连连点头,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比以前更加浓厚,师生关系民主而融恰。
以上教学一气呵成,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还多方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在生“动”起来的过程中,高效实现教学。那么,这种教学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三、实验式教法的模式
实验式教学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具体操作方法也有很多。在实践中,注重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以趣味实验设置场景、置问、解问、反馈与评价。随着教学过程展开,教师和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中的作用交替变化,形成两条交叉变化曲线,体现出师生在实验式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规律。见下图:实验式教学实践过程。
(一) 以趣味实验设置场景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历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