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浅析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建设
浅析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建设
来源:互联网 sk005 | 徐 伟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民办;高职;良性;隐性课程;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甚至可以说渗透在我们整个社会里。
2、偏离教育本质,物质化目标摆在首位。
按照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教育最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育专指由教育机构提供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素质培养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教育是“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育是一种引导性的学习。它不同于一般的培训,培训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教育和培训都是学习,但是教育比培训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其教化的功能也更强。培训可以传授技能,但很难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气质,而这正是教育可以做到的。教育本质是高职教育与社会技能培训相区别的根本。
但在当前办学评价中,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否就业,工资高低往往成为主要评价指标,尤其是趋利的民办高职院校,这成为办学声誉的主要影响因素,显然这里隐藏了一个前提假设,那就是所有学生来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挣更多的钱,许多民办甚至公立高职院校招生广告辞就可见其中之意,这种纯物质化目标降低了人才培养标准,偏离教育本真意义,使人格发生异化,拜金主义、物质主义自然盛行。
3、职业素质缺失,难担重任。
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都围绕专业转,形成单一的“专业加基础”的办学格局,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课时数一般不超过总课时10%,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些院校从课程设置到校园文化建设,都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氛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家庭急功近利,把进高职院校看作是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寻求谋生的一种手段,从而助长了轻人文社科的价值取向。高职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最大后果是缺乏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他们ABC很好,XYZ也很好,也懂得美元和英镑,他们了解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而忽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他们最求刺激、追星、赶时髦、进网吧,但就是不了解长城、长江、黄河,不知道岳飞、文天祥、林则徐,不知道《离骚》、《史记》、《红楼梦》,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这些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幼稚和浅薄,人文精神缺乏,这样的人才,缺乏思想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可能一辈子都只会计较个人利益,为生活所累,不能享受生活,享受工作,更谈不上担当重任,为他人、社会和国家负责。
(二)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文化缺位原因分析
1、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
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突出“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素质”外延较大,内涵较浅;而“人文素质”则外延较小,内涵较深。这也就是说,“人文素质教育”不等同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虽然也重视人文教育,但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旨在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做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是有益的,应大力提倡,但不能替代人文素质教育。
 按照这种认识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有些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行动起来了,但由于认识或条件等原因,常常只从“通识教育”上做文章,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所以,远没有收到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成效。
2、重职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高考成绩与本科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而培养目标不能降低,学制又比本科教育短1-2年,这就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教育的难度。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殊不知,高职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也必须是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同时,绝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认为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学生人文素质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在一些高职院校看来,要实现这些,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可以了,不必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投资。
3、产业化办学模式决定了民办高职院校的“成本中心”,隐性课程建设成为不值得投资的“鸡肋”。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虽然没有出现过,但一般承认民办高职院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组织,所谓非营利性组织,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以推进社会公益为宗旨的独立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虽统一属于地方教育部门管辖,但在人事任免、工资发放以及教师培养等方面,民办高职院校享有较大自主权,这就好比把民办高职院校推入市场,产业化的教育使民办高职院校趋利性明显,办学中过度考虑“办学成本”,因此,重视显性建设,轻无形的隐性建设,重视短期效应的外延发展,忽视长期投资的内涵提升,致使隐性课程严重缺位。
4、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缺少较浓厚的文化底蕴,资源不够丰富。
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时间大部分不超过20年,大学要想建出特色,形成强烈的文化底蕴,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很显然,民办高校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是用钱也难解决的问题,师资缺乏大师级人物,图书馆藏书绝大部分是商业味浓厚的市井读物、教材,没有深厚的人文资源支撑,学生进校门槛低,部分省市为吸收生源,甚至改高考划线录取为学生注册录取,完全是学生想读就读,生源素质低,导致学校鱼龙混杂,学风差,整个学校感觉不到修身养性的厚重感,引领社会潮流的时代感,立志报国的正义感,充斥其间的是商铺林立,俨然繁华步行街,学生满足于无意义讨论身边是是非非,懵懂无知,对国家、社会谟不关心,萎靡不振,旷课迟到司空见惯,挂科补考成风,遑论治国齐家平天下。
四、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建设措施
(一)重视校园文化熏陶,秉承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场”的影响和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接受成为主流价值观,融入思想意识,就象血液一样循环作用,形成学生根深蒂固的的价值观,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改变校风、学风方面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强调职业性压倒一切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谦虚、真诚、正直、上进、奉献、感恩等与校风、校训、办学理念等紧密结合,融入每一寸土地,融入每一栋建筑物和融入每一个人,良性循环和传承。同时,校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等校内人际关系,这个潜在课程给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要营造教师关爱学生、同学互相友爱、有困难大家热心帮助、团结集体共同进取的校园人际氛围。对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有缺陷或遇到意外困难的学生,要努力消除其心理障碍,同时妥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关爱他人、乐于奉献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凝聚力。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是由北京工商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及社会上相关领域的...
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数学和力学》
《应用数学和力学》(月刊)由钱伟长院士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管、重庆交通学院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 《应用数学和力学》本刊宗旨:致力于反映力学...
长篇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
《长篇小说选刊》杂志,于200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296/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读者说...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CST)是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国际性学术期刊。 JCST于1986 年创刊, 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由Springer Sc...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7-1434/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政...
大功率变流技术《大功率变流技术》
《大功率变流技术》是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一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78年,其前身是《电力牵引快报》。20多年来,...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