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浅析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建设
浅析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建设
来源:互联网 sk005 | 徐 伟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民办;高职;良性;隐性课程;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隐性课程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性的隐性课程是对显然课程的有效补充,但劣质的隐性课程则是对显性课程的诋毁或侵蚀,同时隐性课程并非天然而成,也非一蹴而就,需要积年累月的建设和沉淀,但在教育产业化开始盛行的今天,民办高职院校缺少悠久的校园文化,缺少高校办学经验,趋利性导致民办高职院校重视显性课程建设而有意无意地忽略“隐性课程”建设。
关键词:民办;高职;良性;隐性课程;
 
有人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1]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做了一个形象比喻,认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人之两手或两脚”。[2]在工具理性猖獗的商业文明社会,我们应该多些人文关怀,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然而如果我们带着这个观点来审视民办高职教育,无疑局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有800余所,占全部高等专科学校数的近80%,在校生约有600万人,可以说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高等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民办高职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强调职业性、忽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生存教育、忽视人的可持续发展,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技术教育、过重的功利性培养,导致学校沦为职业训练场所,严重割裂知识、人格和文化的联系,美国学者怀特赫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人文。”显然,民办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仅靠专业(职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优良品质、坚强意志、强烈成就感、高度责任心、良好人际协调能力才能实现全面人才的培养。
一、隐性课程概念
(一)隐性课程朔源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一词,始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专著《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到,随后引发对“隐性课程”研究热潮。它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课程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当代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隐性课程”是相对学校“显性课程”而存在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如环境、思想、文化等,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学校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潜在教育经验,它总是以一种长期的、间接的、暗示性和无意识的方式存在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整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又被一些学者称为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形课程等。比如《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就将隐性课程明确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20世纪8O年代,我国开始将隐性课程纳入课程之列加以考虑。普遍认为隐性课程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课程的观念。课程不仅是学科知识的选择与构建问题,还必须将相关的背景因素以及动态的因素纳入其中,课程设计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已不单单局限于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而是扩展到了学校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学习全面化、整体化。
(二)隐性课程价值功能
美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家柯尔柏格(L. Kohlberg)认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隐性课程以一种“场”的形态存在并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改变心智,建立起当前环境下的主流价值观,以习惯的方式存在于受教育者意识中并持续发挥影响力。例如,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和学生“择校而读”,证明在挑选校园环境、教学氛围、社会声誉、学习质量时,实际是对学校隐性课程质量的评价和鉴别。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劣质隐性课程,如学习或研究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脏乱差的教学环境、过分功利的价值观等会导致学生厌学,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低下。而良性隐性课程,如严谨求实的学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健康向上的校园风尚、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等,则能真正有利于启迪心智,熏陶情操,对立远大理想,激发上进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由此可见,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起到显性课程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加强高校隐性课程建设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完整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缺位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缺位现象
1、工具理性的隐性课程盛行,学生缺乏持续发展潜力。
从教育本质角度来讲,民办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公立高职院校一致: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培养过程中,民办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单一性,片面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突出实训设备、实验仪器的硬件建设,突出学生技术、技能掌握,注重专业动手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为迎合市场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强调岗位适应性,即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无缝对接”,有意无意地忽略学生职业习惯、职业思想、职业幸福感等的培养,工具理性的实用主义盛行,照搬或复制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欣欣向荣的盛景下难以掩盖高职毕业生职业内在素质降低的事实,此类毕业生在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盛行的今天,从事低端产业工人的简单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企业逐步转向技能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这类学生显然很难适应,而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深造机会目前只有学历教育,其发展最终殊途同归,走上本科教育模式,但由于理论功底较薄,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无疑将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因此表现为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不够,长期徘徊于低端岗位。此种本体价值的沦落是目前民办高职教育中尤其应该关注的问题[3]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是由北京工商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及社会上相关领域的...
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数学和力学》
《应用数学和力学》(月刊)由钱伟长院士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管、重庆交通学院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 《应用数学和力学》本刊宗旨:致力于反映力学...
长篇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
《长篇小说选刊》杂志,于200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296/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读者说...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CST)是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国际性学术期刊。 JCST于1986 年创刊, 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由Springer Sc...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7-1434/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政...
大功率变流技术《大功率变流技术》
《大功率变流技术》是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一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78年,其前身是《电力牵引快报》。20多年来,...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