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隐性课程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性的隐性课程是对显然课程的有效补充,但劣质的隐性课程则是对显性课程的诋毁或侵蚀,同时隐性课程并非天然而成,也非一蹴而就,需要积年累月的建设和沉淀,但在教育产业化开始盛行的今天,民办高职院校缺少悠久的校园文化,缺少高校办学经验,趋利性导致民办高职院校重视显性课程建设而有意无意地忽略“隐性课程”建设。
关键词:民办;高职;良性;隐性课程;
有人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1]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做了一个形象比喻,认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人之两手或两脚”。
[2]在工具理性猖獗的商业文明社会,我们应该多些人文关怀,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然而如果我们带着这个观点来审视民办高职教育,无疑局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有800余所,占全部高等专科学校数的近80%,在校生约有600万人,可以说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高等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民办高职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强调职业性、忽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生存教育、忽视人的可持续发展,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技术教育、过重的功利性培养,导致学校沦为职业训练场所,严重割裂知识、人格和文化的联系,美国学者怀特赫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人文。”显然,民办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仅靠专业(职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优良品质、坚强意志、强烈成就感、高度责任心、良好人际协调能力才能实现全面人才的培养。
一、隐性课程概念(一)隐性课程朔源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一词,始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专著《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到,随后引发对“隐性课程”研究热潮。它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课程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当代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隐性课程”是相对学校“显性课程”而存在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如环境、思想、文化等,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学校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潜在教育经验,它总是以一种长期的、间接的、暗示性和无意识的方式存在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整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又被一些学者称为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形课程等。比如《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就将隐性课程明确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20世纪8O年代,我国开始将隐性课程纳入课程之列加以考虑。普遍认为隐性课程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课程的观念。课程不仅是学科知识的选择与构建问题,还必须将相关的背景因素以及动态的因素纳入其中,课程设计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已不单单局限于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而是扩展到了学校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学习全面化、整体化。
(二)隐性课程价值功能
美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家柯尔柏格(L. Kohlberg)认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隐性课程以一种“场”的形态存在并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改变心智,建立起当前环境下的主流价值观,以习惯的方式存在于受教育者意识中并持续发挥影响力。例如,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和学生“择校而读”,证明在挑选校园环境、教学氛围、社会声誉、学习质量时,实际是对学校隐性课程质量的评价和鉴别。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劣质隐性课程,如学习或研究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脏乱差的教学环境、过分功利的价值观等会导致学生厌学,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低下。而良性隐性课程,如严谨求实的学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健康向上的校园风尚、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等,则能真正有利于启迪心智,熏陶情操,对立远大理想,激发上进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由此可见,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起到显性课程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加强高校隐性课程建设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完整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缺位现象及原因分析(一)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缺位现象
1、工具理性的隐性课程盛行,学生缺乏持续发展潜力。
从教育本质角度来讲,民办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公立高职院校一致: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培养过程中,民办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单一性,片面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突出实训设备、实验仪器的硬件建设,突出学生技术、技能掌握,注重专业动手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为迎合市场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强调岗位适应性,即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无缝对接”,有意无意地忽略学生职业习惯、职业思想、职业幸福感等的培养,工具理性的实用主义盛行,照搬或复制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欣欣向荣的盛景下难以掩盖高职毕业生职业内在素质降低的事实,此类毕业生在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盛行的今天,从事低端产业工人的简单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企业逐步转向技能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这类学生显然很难适应,而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深造机会目前只有学历教育,其发展最终殊途同归,走上本科教育模式,但由于理论功底较薄,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无疑将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因此表现为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不够,长期徘徊于低端岗位。此种本体价值的沦落是目前民办高职教育中尤其应该关注的问题
[3]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