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已经从精英型阶段跨入大众化阶段。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高校在教育资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存在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不强,科研基础薄弱等先天不足,将直接面对来自市场更大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迫使它们调整发展战略,科学地定位办学目标等,努力创建办学特色,以求生存,谋发展,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建设高水平特色化大学是地方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地方高校的办学属性要求其具有“地域特色”
地方高校多数是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出发而建立的,是适应地方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目前,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作为一种区域性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生存的根本。从发展实际来看,地方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给地方高校几乎以全部支持,必然要求这类学校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地方高校存在的前提。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既是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发展途径与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这自然就决定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战略上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也就是说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1.2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地方高校在自身建设上要有“非大众化”的特色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阶段跨入大众化阶段,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高校的教育资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如果地方高校仍然以同一种模式培养大量的同类型、同规格的人才(如研究型人才),那么来自就业市场上同类毕业生必然供过于求。这就必然要求那些非名牌的地方高校,采取差异化战略(如科学地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学科和专业建设等),以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在客观上要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要具有“非大众化特色”。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的内部必将面临一次新的职能分工与调整,而地方高校将更多地侧重于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甚至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培养方面[1]。
1.3 社会及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
我国经历了三十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度,许多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渐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决定了在过渡时期我国的经济现状既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又有一批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既需要先导性的基础研究,又需要大量应用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这一点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表现为社会对高等院校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层次、类型、规格等方面提出的多样化的客观需求。
1.4 地方高校的生源特点及自身的办学条件要求地方高校必须走新的发展道路
地方高校的生源主体是居于高考成绩中间段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够升入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坚持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缺点。很多发达国家通过教育改革找到了培养他们成才的办法和途径,目前这一问题也摆在了我国地方高校的面前。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还普遍存在着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较弱、科研基础低、社会服务职能不到位等不足。就自身条件而言,照搬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办学模式是力所不能及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办特色大学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立足于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特色”学生。
二、如何认识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
2.1 大学特色的定义及内涵
办学特色在许多文献中也称为“学校特色”,这一概念的定义很多,目前在高教界较为认同的定义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2] 。这一定义指出了特色的“独特性”、“优质性”与“稳定性”,亦即高校教育工作者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但须注意的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大学特色的内涵是不断发展、不断延伸的。
2.2 传统特色与现代特色具有不同的内涵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认为大学要办出特色,有几个关键要素:“一是相对集中了一批该领域学术造诣深厚、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且人才梯队优化合理;二是该领域国家各重大科技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平台;三是在该领域中有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且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四是成为该领域代表国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基地之一,且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五是成为推动该领域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六是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学科基础作为支撑。”[3]这种特色强调有国家级大师、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有国际国内领先的学术水平、有雄厚的综合学科基础等,这样的特色我们习惯称之为“传统特色”。实际上,要办传统的特色大学,或许只有“985”及“211”高校才能具备的相应的条件。
但是对于数目庞大得多的地方高校而言,它们在师资力量、科研基础、社会影响、生源素质等诸方面与“985”及“211”高校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难以形成竞争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地方高校为求生存,谋发展,必然采取“差异化战略”而“另辟蹊径”,形成自身特色,增强自身竞争力。这种特色的最大特征就是“植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其核心就是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于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特色显然有别于传统特色,我们习惯称之为现代特色。
现代特色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特色大学。首先,在办学理念方面,传统特色大学认为其主要功能是学术研究,知识生产,学科发展,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现代化特色大学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服务社会,面向市场,培养需求量更大、规格要求更高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在办学定位方面,传统特色大学通常定位于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或者定位于以少数重点学科为中心的专门性的研究型大学;而现代化特色大学不片面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也不以少数重点学科为中心,而是以主导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群或产业链为中心,将教育系统内部的学科、专业与外部的产业无缝对接。再次,在办学模式方面,传统特色大学通常由于有比较充足的办学经费和强势的师资力量,往往比较强调国际协作,扩大社会知名度,不强调主动地与企业开展合作;而现代化特色大学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构筑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借助外部资源办学,形成开放式办学体系。[4]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