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5.对早期兴趣发展的干预在兴趣发展的早期,教师需要帮助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感知。可通过提供机会让学习者选择学习任务(Flowerday & Schraw, 2003),自主学习(Deci,1992);教师可以布置创新的学习任务,有创意的组织编排学习内容等(Hidi,2001)。在这个阶段支持积极的情感的相关条件的结合十分重要,如材料的获得,思考的机会,相关议题的讨论等的综合(Renninger,2000; Renninger & Hidi,2002)。在帮助学习者由获得外界支持转为内在自我支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与他们先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他们查阅相关信息。在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可由教师准备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到了新形成的兴趣阶段,学生会转而自己就学习内容发问(Hidi & Renninger,2006)。
二、干预计划结合上述关于兴趣及兴趣四阶段模式的理论综述,笔者设计了一个干预程序,希望在初高中英语衔接教育中对学习者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干预。
1. 教学任务为期两周(共10节课,每节课45分钟)的初中升高中的英语衔接教育(等同于香港中四---到中六的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学会独立学习,掌握英语学习的策略。衔接教育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1.强调英语考试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2.从听、说、读、写四方面介绍英语学习策略;3.明确在英语学习中听课、完成作业和参加考试的各种要求;4.进行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
2.学习者背景内地的英语教育和学习都是以“求分(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为目的,尤其是到了中考--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阶段,英语教学都是以习题练习和习题分析的方式展开的。初中升高中的学习者,在达到求分目标而没有新的学习动力出现之前他们几乎没有再次学习英语的动机。
3. 实施过程第一次的干预主要在课堂内进行,主要提供特殊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在学习者的努力、自我效能、目标设定和自我调控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第一次的干预的时间为期两周,对结果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调整干预计划。
4. 评估手段可从教师的评估和学生的自我评估两方面进行了解。 教师应该关注对学习者的个人进步进行评估而不是与其它学习者相比较,对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的表现进行评估(Rosenholtz and Simpson, 1984)。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进行。用MSLQ(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的问卷调查进行评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自我调控状况(转载自:Schunk,2005)。
5.干预措施本文记录的是实施干预程序的第一堂英语衔接教育课,希望通过对干预第一步的厘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调整,使干预程序朝着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方向发展。
5.1六个讨论话题和一个家庭作业5.1.1话题笔者希望通过对话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英语的意义,同时也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绪态度。并且对英语学习策略做了简单的介绍,通过游戏活动等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话题一:你心目中的英语是什么颜色的?你想把她比喻成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话题二:你为什么想学英语?为什么不想? 话题三:你觉得英语好玩还是无趣为什么?在这个话题中我展现了英语的不同面(英语猜谜,英语歌曲,英语原版影片等)。话题四:你们是如何学英语的?为什么觉得学不好?为什么觉得学的挺轻松的?笔者在这个话题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困惑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并适时的鼓励他们的分享。话题五:你们决定为何英语这么重要?在这个话题中我还为学生展现了学习英语的其它用处:通过原版的英语书籍、电影等了解更真实地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也了解其它国家的青少年的想法等,鼓励他们可以用e-mail的方式可以和他们联系。话题六:你觉得如何才能学好英语?在这个话题中我引导学生从自身和周围环境思考,同时说明听课、完成作业和参加考试的要求。
5.1.2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运用一些学习策略进行学习,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作业内容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在之后的课堂上进行分享。告诉其他同学在阅读过程中使用的阅读策略,情绪状态,已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6.四阶段模式和干预程序的反思根据James (1884),Lange (1885), Arnold (1968), 及Russell (1970)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的研究表明动机很大程度上与人的情感过程(affective process)相关,但是过多的有新意和不确定性的因素会导致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学生面对无趣的任务时,反而会降低学生努力的程度和自我规范能力。要避免学生产生无聊的感觉和过度的焦虑感,继续保持学习者的最佳唤醒水平 (optimal arousal level)。
在所有的课堂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话题的讨论和学习策略的应用等都是由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度操控行为有关,教师需要给学生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学习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Schunk,Pintrich,& Meece,2008)。
从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看局限性。Lepper & Cordova (1992)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作为实验工具来考察教学条件对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这种学习活动有时对学习具有消极的影响,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虽然兴趣与自我效能的关系密切,但Silvia (2003)的实验结果发现自我效能与兴趣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当自我效能增加时兴趣增加了,但当到达一定高度之后兴趣却随之减弱。
教师不能凭单个人的力量同时完成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时刻设计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教师应当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根据各班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减轻备课的压力之后把注意力转向对学生个体的动机激发和调整。
三、结语初高中衔接教育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新的学习生活,在衔接教育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都是十分有利的。通过初高中英语衔接教育的几堂课的干预远远无法达到兴趣发展的目的,“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儿童的兴趣发展变化进行追踪研究”(张林等,2010)。如何能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教学中应该长期关注的。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干预程序只是对兴趣发展初期的一个干预,通过尝试,分析结果设计出更好的发展兴趣的干预程序。
参考数据
Ainley, M. D., Hidi, S., & Berndorff, D. (2002). Interest, learn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ir relationship.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