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摘要:本文对兴趣相关的话题做了简单的文献综述,特别对Hidi & Renninger(2006)的兴趣发展的四阶段模式(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的基本步骤进行了梳理,并描述了内地初中升高中的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发展状况,笔者理论结合实际,希望通过初高中衔接教育的方式对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兴趣发展进行干预。最后对兴趣发展四阶段模式和干预程序的局限性做了分析和教学展望。
关键词:兴趣 四阶段模式 衔接教育 英语学习 干预程序
一、文献综述1.兴趣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兴趣是动机的一个变量,兴趣发展的初期是一种不稳定的,实时性的心理状态,包括了集中注意和积极情感两方面。兴趣发展到后期是一种有反复参与活动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包括积极情感、储存的知识与价值组成(Hidi & Renninger,2006)。这种心理状态有利于学习者课内课外的学习;兴趣包含了认知加工与情绪状态,他们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Hidi & Berndorff,1998; Hidi et al.,2004),同时又需要一定的生物基础(Hidi, 2003);兴趣是人与相关内容互动产生的结果(Hidi & Baird, 1986; Krapp,2000),兴趣的潜在动力来自个人,但是相关的内容与环境不但会影响兴趣的发展,也会改变兴趣发展的方向(Renninger,2000; Renninger & Hidi, 2002)。换句话说其他的人(如教师,同伴和家长等)以及周围的环境(如班级学习气氛等),还有个人的努力程度,自控能力的高低等都会影响兴趣的发展(Renninger,2000; Renninger & Hidi,2002)。
2.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一个人对某一学习内容兴趣的大小对学习影响很大。首先研究者们发现兴趣的大小左右了学习者对某一学习内容的关注程度(attention)(Ainley,Hidi,& Berndorff,2002; Hidi, Renninger,& Krapp, 2004; McDaniel, Waddill,Finstad, & Bourg, 2000);其次兴趣浓厚程度会影响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调整(Harackiewicz & Durik,2003);最后兴趣与学习者的学习程度(levels of learning)相关性很高(Hoffmann,2002; Renninger, Ewen,& Lasher,2002)。
3.教学中兴趣问题的厘清兴趣对注意力,目标设定和学习策略的影响,使得它成为要改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变量(Harackiewicz et al.,2002; Fink’s,1998)。到目前为止,在教育领域对兴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情境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和个体兴趣(individual interest)的研究(Alexander,Kulikowich, & Schulze,1994; Krapp,2002; Schraw & Lehman, 2001)。
3.1情境兴趣和个体兴趣情境兴趣是指有某种环境的刺激而引发的,使个体形成一种实时性的、积极的心理状态(Hidi & Anderson,1992)。情境兴趣通常是能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能积极的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行为(Hidi,1990; Hidi & Baird,1986)。如:在阅读理解方面;情境兴趣可以帮助减少外界干扰,集中注意力,使得学习者有能力综合先前的知识来获得新的认知而且还能提高学习的水平。
个体兴趣是是一种相对比较持久的心理现象,个体兴趣一旦被启动,个体就会参与或反复参与特定活动或内容(Renninger,2000; Renninger & Wozniak,1985)。
情境兴趣和个体兴趣都有助于学习者的认知的发展,情境兴趣支持了个体兴趣的发展,而个体兴趣的发展是长期内化产生的结果。“具有良好发展的个体兴趣可以帮助个体去应付相关的、但却是令人厌烦的任务;而由任务所引起的情境兴趣也可以维持个体的动机和行动,即使个体对当前活动没有任何个体兴趣”(李洪玉等,2008)。
4.兴趣发展四阶段模式Hidi & Renninger(2006)的兴趣发展四阶段模式分别是:第一阶段,激发性情境兴趣(triggered situational interest);第二阶段,维持性情境兴趣(maintained situational interest);第三阶段,新形成的个体兴趣(emerging individual interest);第四阶段,稳定的个体兴趣(well-developed individual interest)。模式的构建目的是为了在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前提下,通过情境兴趣来发展个体兴趣。
4.1激发性情境兴趣阶段这个阶段是学习者在情感处理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短期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Hidi & Baird,1986),是被环境或文本的特征等激发的(Hidi & Baird,1986;Renninger & Hidi,2002),受到特定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如计算机的使用,智力猜谜(puzzles)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Cordova & Lepper,1996; Hidi & Baird, 1988)。激发性情境兴趣是兴趣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
4.2维持性情境兴趣阶段这是在激发性情境兴趣阶段之后发生的,包括集中注意和在他人和活动任务等环境因素的支持下,继续投入时间和资源参与到某一特定的活动中。维持兴趣的方法是“理解材料的个人实用性(任务价值),即意识到材料与个人生活有关”(张林等,2010)。因此,给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个人参与的学习活动都有利于情境兴趣的维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小组合作(cooperative group work)以及个别辅导(one-on-one)等方式来说明维持学习者的情境兴趣(Hoffmann,2002; Mitchell,1993)。
4.3新形成的个体兴趣阶段这个阶段是兴趣发展前期一种相对持久的倾向,倾向于积累内容价值。新形成的个体兴趣与学习者的积极的情感、累积的知识及储存的价值有关(Renninger,2000; Renninger & Wozniak,1985)。当与活动相关的知识和价值增加时,无论是否有外界的支持,学习者都会寻找机会再次参与到先前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去,对相关的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提问的过程中产生了自我调节的行为(Renninger,2000)。新形成的个体兴趣需要有外界的支持,如榜样的树立,同伴的支持和专家的辅导等。特别是当遇到困难时,更需要其他人的鼓励才能得以坚持下来。同样在这个阶段,特定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对个体兴趣的形成影响很大(Hoffmann,2002)。学习任务的布置,同伴的讨论,教师的情感支持等都促使了个体从情境兴趣朝个体兴趣的转化。
4.4稳定的个体兴趣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三阶段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阶段学习者就感兴趣的活动提出跟深层次的,更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或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学习内容本身和相关的其他因素(Renninger et al.,2002)。与第三阶段一样需要外界的支持,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可供学习者挑战的学习内容,给予机会让学习者进行更多的互动达到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的目的(Renninger & Hidi, 2002)。
兴趣发展的四个阶段各有特点,但是又互相关联。兴趣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与学习者的努力、自我效能、目标设定和自我调控有关。这些变化影响了兴趣的发展或消退(Renninger,2000; Renninger & Hidi,2002)。例如指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一旦被激发,学习者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参与活动,但是若学习者是想完成布置的作业,兴趣就很容易消退。特定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对兴趣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而且每个阶段都是需要保证学习者有积极的情感状态(Hidi & Renninger,2006)。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