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
变的历史条件下,在西方近代思想(包括西方近代文艺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影
响下发生的。这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文化的运动,但这一运动并没有持续太久,就
开始受到各方面得冲击,陷入危机中。
一、“五四”新文化的危机首先来自于国民革命高潮的兴起。虽然国民革命的
领导核心国民党中不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但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却
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存在着矛盾。国民党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其指导
思想,而其与新文化精神存在严重分歧: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人为基本出发点和最高价值尺度,新文化的意识
核心是人,其努力目标是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孙中山反复强调的是民族和国
家,对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核心不仅没有兴趣,而且竭力抵制。特别是对个人自由,
他的态度可谓深恶痛绝。他认为中国人的自由已经太多,不必再争取个人自由。
[1](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的一次思想文化补课,其主
要手段之一是通过反传统以铲除几千年专制政体的文化根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们认识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普通价值,就必须批判旧文
化。孙中山的思想却与此恰恰相反,他认为:“我们中国四万万人不但是很和干
的民族,而且是很文明的民族,近来欧洲盛行的新文化和所讲的无政府主义与共
产主义都是我们中国几千年以前的旧东西……“
[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们竭力批判旧道德,因为正是他以强大的力量扭曲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制造
着一具具僵尸。孙中山却几乎全盘接受了与专制政治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作为一个革命领袖,这些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影
响。所以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威胁,不仅来自林琴南或梁漱溟,而
是来自孙中山和他的国民党。
同时,重组后的国民党在北伐过程中显然受到了鲍罗廷等政治顾问和军事顾
问们带来的俄式极权主义思想和体制的影响。这样,就使得国民革命的意识形态
与五四新文化精神背道而驰。
在没有获得统治权的时候,国民党对新文化运动破坏偶像、反动权威、要求
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尚能部分容忍,然而,当他们通过军事手段获得统治权之后,
就难以容忍并严加防范了。新政权为了巩固一党专政的实行得统治秩序试图用三
民主义统一人们的思想,用传统道德整治人们的精神,并且梦想通过弘扬传统文
化而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数学思想与舆论的统一,而毫不顾及现代知识分子以人
权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思想。
为了新的统治秩序的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1、开动宣传机器拼命制造舆论,在全社会强化新的政治意识形态。2、实行
党化教育,强行灌输某种思想和主义。机关学校都要做纪念周,学习“总理遗嘱”。
3、努力向传统文化寻找资源,弘扬旧传统,重振旧道德。
这一切,不能不使处于萌芽状态中的中国新文化面临严重危机。
二、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鲁迅以鼓舞。他
觉得毁坏封建主义的“铁屋子”有了希望。1918年,他参加了《新青年》的编
辑活动,和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等新青年同人接成一条战线向封建文化发起
攻击。他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一发而不可收。又写
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十儿篇小说,结集成《呐喊》以彻底反封建
的深刻思想和成熟的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
他同时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猛烈批判
封建思想道德的战斗杂文,为《新青年》“随感录”写了许多短评。他还写了一
些新诗。他的情绪是高昂的。进化论使他相信人类的进步。十月革命使他看到了
“新世纪的曙光”,他对青年寄予希望。
1924年以后,随着社会斗争的深入,《新青年》的团体解散了。黑暗势力非
常强大,封建复古派向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扑,封建传统思想异常深固。鲁迅一方
面坚持向旧势力旧思想做坚韧的战斗,积极扶植新华力量的成长。他支持女师大
学生反对封建教育的正义斗争,声援“三·八”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猛烈抨击北
洋军阀政府的暴行,和现代评论派进行激烈论证。他发起和领导了语丝社、莽原
社、未名社等新文学团体。另一方面,因为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无法解释许多复杂
的社会现象,他有苫闷,有彷律,有孤独感和寂寞感,深感寂寞的重压,甚至有
“唯‘黑暗’与‘虚无’为实有”的感觉,但他不回避思想矛盾,敢于袒露心灵,
严格解剖自己。他寻找新的战友,探索新的道路。激烈而痛苦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促使鲁迅做更深入的探索和追求,为思想的质的飞跃准备了坚实充分的条件。
正当国民革命处于高潮的时候,1927年1后,鲁迅来到北伐革命的策源地广
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在这里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他没有
成为国民革命的狂热追随者,而是仍然坚持着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一)、仍然坚持反传统的文化立场,致力于旧文化的批判和改造。他对革命的
广州在文化上的守旧深感不满,因而在开始在南方传播新文化的火种。在《无声
的中国》中,他首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文字,他认为正是它造就了一个无
声的中国。在革命的广州,人们都熟悉孙中山的“一盘散沙”论,孙中山认为是
自由太多导致了中国人成为一盘散沙。鲁迅却认为原因在于“用的是难懂的古文,
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那就是只等于零的。所以,大家
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大盘散沙。”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中,他说:“中国的文
章是没有变化的,调子是最老的,里面的思想是最旧的…"那些老调子,还是没
有唱完……”。
[3] (二)、没有迎合广州的革命口号,没有唱革命的高调,更没有为革命策源地献
上动听的赞歌。
(三)、在当时的广州,那些穿上军装或挎上军刀的文学家们正在大讲“革命
文学”鲁迅对此没有给予热情的支持,而是常常泼一点冷水。鲁迅反复讲的却
仍然是文艺自身的特性,是创作的自由和自主。
中山大学有共产党的组织经常和鲁迅联系,送党团刊物给鲁迅。马克思主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