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
进行探究乃是人的天性。但是,在长期的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探究的这种倾向却未得到保持和发展,甚至被抹杀。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先制造出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多疑、多奇的境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设情境,如在上“二氧化碳”这一节课之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当人们牵着狗漫步山洞时,狗就会莫名其妙地倒地,昏迷不醒,当人们弯腰去抱狗时,自己也会莫名其妙地昏迷。还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入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或深洞底部时,都是先把灯火吊进井底,灯火不灭才能进去,否则不能进去!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与人类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一旦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思维持续处于活跃的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营造融洽和谐的探究学习气氛
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它要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使师生、生生间能进行最大限度的交流。此外,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关心、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不冷落中等生,不岐视后进生,使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安全,学生才能打开思维的广阔空间,敢于想象,敢于提问,以积极的心态大胆探索。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民主原则”、“激励原则”,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创新的机会。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我把教学看成是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劳动、共同探索的过程。从课本的实验原理出发,出示一些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是辩论)来合作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先创设了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参与欲望,我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适时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给每位学生尊重与信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积极主动的投入实验,直到得出
共同的结论: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欣喜。
三 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实践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很少会感到有压力,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会影响着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特别是在实验探究活动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方案、分析证据并形成结论等环节中。学生只有具备与所探究课题相关的知识、经验,才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出种种猜想,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但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方案、分析证据并形成结论环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现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进行实验操作:
1 确定探究问题
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学生的思考方向较明确,纷纷提出设想:猜想一:要有可燃物(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燃烧);猜想二:要有氧气,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有的设想看起来可能是幼稚可笑的,但这是学生在科学探索道路上跨出的一步,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作出设想,充分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在整理好各种猜想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假设2:三个条件满足其中两个就能燃烧;假设3: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2 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依据教材,提供必要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设计
出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学生实验:(1) 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根小玻璃棒,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分析现象。(2) 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分析现象。(3) 向金属铜片上两端分别放少量干燥的红磷和白磷,下放盛有约90度热水的烧杯,观察、分析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犯粗心、半途而废等毛病,教师要加强课堂巡视,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坚持把实验完成;一方面也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找出问题及时交流、纠正。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研究经验,增强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品格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快乐。
3 探得出究结论
探究实验的结果要撰写实验报告,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对实验假设作出结论,而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过程得出的,因此,实验报告必须完整地反映实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方案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结果确定与分析都必须有规范详细的记录和实事求是的描述,严密科学的分析和合乎逻辑的结论,不仅如此,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用“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分析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此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你能从…中得出什么概括或结论?” 或“经过探究之后,请你告诉我你所知道的
关于…的一切”等 ,由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1) 氧气(或空气) (2)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可燃物,这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延伸扩展探究的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将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探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补充扩展探究的内容,将STS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中,把实验的改进、扩展与创新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如在学完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这一性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