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注意课堂中的非言语因素
心理学家曾调查发现: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传递的信息仅占30%,而通过非言语传递信息的比例多达70%,由此看来,人际交往中非言语传递的信息要远远大于通过言语传递的信息。所谓非言语,顾名思义,是指人际交往中除语言之外的能够传递交往信息的其他要素。包括语音语气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手势、服饰、空间距离等要素。非言语因素是人际沟通中不可忽视的细节。对教师来讲,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教学中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教学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以非言语中的语音语气语调为例。课堂教学中教师舒缓的语速能够让受教育者准确地获取教师口头传授的内容。而忽略了这一细节可能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教师认为很简单学生不一定容易听懂。语速过快也可能会导致教师口误连连。更有甚者,语速过快会扰乱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计划。相反,教师在课堂中注重讲话语速这一细节不仅可以尽量避免因语速过快而出现口误,同时语速舒缓也可以展现出教师的沉着稳重。使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理清教学思路,使教学条理清晰,可以即时生成教学资源。课堂中注意讲话的语调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因为,课堂中教师平仄起伏的语调使教师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较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相反教师一味地使用平铺直叙的语言将不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在讲授英雄的事迹时,教师若是把它仅仅作为一般性的故事来叙述。将使得英雄的事迹很平淡,学生的情感难以调动。因而,教师在课堂中还要注意自己抑扬顿挫的讲话语调。
新课改规定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强调探究式学习,启发式教学。课堂不能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但是教师讲授课本知识在当下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大家都知道,一堂精彩的演讲,必定含有丰富的肢体语言。教师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位“演讲者”,所以肢体语言也是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注意的一个细节。肢体语言使用恰当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教师的内心想法,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生动、使课堂氛围更为丰富精彩。相反,不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不仅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展示,甚至加深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在一本教导青年教师如何成长的书籍中就列举了不少案例。其中一个案例提到一位青年教师提问时习惯以手指指向班里的某位同学,示意他回答问题。认真反思下就知道这是使用不合理的肢体语言,用手指指向某位同学给人感觉教师有一种居上临下的感觉,其实提问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手指换成手掌示意对方回答问题。谈到课堂中如何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让我想起前不久我自己上的一堂展示课。课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评课时就提到肢体语言这一细节。指出我在展示课中多次重复同一手势。同一手势的重复出现让听课者觉得很累赘,缺乏新鲜感。看来,课堂上肢体语言的合理使用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