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这句话,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断然夸大了细节在系统中的地位,但是我相信凡事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不会全盘否定细节的重要性。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细节影响全局成败的例子。求职面试也许会因为衣着不合适而导致应聘失败;企业产品也许会因为小小的设计瑕疵而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失去优势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否定细节的重要性。细节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注意细节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刚进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来讲。刚刚迈入工作岗位,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生活中和工作中忽略细节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甚至有可能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因而,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注意自身言行举止方方面面的细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工作,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要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就离不开课堂中关注细节。在课堂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住学生的名字
国外一位著名教育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准确地叫出班级每位同学的名字,是不可原谅的。”这句话提醒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老师应该要对所带班级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平时工作中有不少经验丰富的同事提醒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要注意这一个细节,告诫我们除临时接手的班级外,只要是自己一直任教的班级,教师都要对所教的学生熟悉。老师熟悉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各个学生的区别、了解各个学生的独特性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渴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名字作为学生相互区别的典型特征,老师能熟练地叫出所带班级学生的名字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当然配合老师,老师的关爱必然促使学生努力进取、不让老师对自己失望。我所教的一个班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上课非常认真,课堂提问积极发言。在我眼里是个很乖巧,很爱学习的学生,然而与其他科目老师沟通后得知这位学生算不上是一个很认真的学生,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充其量也是一个不捣乱的学生。当时我真不知什么原因使这位学生不同科目有不同的表现。后来我终于明白什么缘故。这位学生在教师节送给我的贺卡中这样写道:“开学第一课您提问过我一次,第二节课就能叫出我的名字。我觉得很突然,谢谢老师关注我,我以后要认真学习,上课积极发言,绝不让您失望。”原来让这位学生上课积极是老师上课能叫出他的名字,这也让我明白要让学生对一门科目产生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老师首先要关注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所以,教学中虽然带的班级较多,我还是尽力了解所带班的学生。试想假如老师在课堂上忽略了这一细节,对学生提问时不是大声叫出学生的名字而仅仅是说:“这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学生听到老师的提问,心底肯定会认为老师对他没什么印象。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在对老师没有良好的首因效应前提下也就不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了。总而言之,教师尽量记住所教班级学生的名字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
二、避免出现口头禅
常听同事聊到,听课的时候经常发现不少老师讲话有习惯性的语言。比如,有的老师讲课经常会说:“同学们说是不是啊?”、“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啊?”等等。诸如此类的习惯性语言五花八门,并且大都是无意识中说出来的。身边一位同事听课时曾做过统计,发现有一位老师45分钟内连续说了70次之多的“是不是啊?”这种习惯性的语言,我们把它称为口头禅。因为每天都要面对几十号学生,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教师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称为公众人物。所以,对一位老师来说语言表达中出现口头禅不利于展示教师的魅力。尤其是对于新教师来说,一旦讲话中出现了口头禅,而没有及时地矫正,长此以往,必然积重难返,不利于自身职业素养健康地发展。因而,我们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讲话中出现习惯性的语言。那么应该怎样避免口语表达中出现口头禅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参考:首先,进行有意识地自我暗示,针对自己习惯说出的语言,把它们写出来并记录在一张卡片上,把这张卡片张贴在自己很容易看到的地方。平时经常看到脑海里也就会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通过自我心理暗示予以矫正。其次,通过他人提示矫正讲话中出现的习惯性语言。上课时口语表达中多次出现某句话,可以委托班里的某位学生提醒自己,示意老师讲话中出现了口头禅。最后,课堂上教师讲话要注意语速,要养成讲话语速不能过快的习惯。因为语速过快就容易出现口误,一些口头禅也就容易脱口而出,所以,课堂上教师口语表达要把语速控制在适度的节奏,不能过快也不能太慢。
三、不要固守在三尺讲台
固守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是不少老师的习惯,刚进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同事曾跟我说过,学校每年开展的新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新教师展示课中听课老师基本上都会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新老师讲课往往都不离开讲台,只站在讲台讲课。看来课堂上老师走出讲台这个“一亩三分地”还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尤其是不少新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为什么只站在讲台讲课往往会受到业内大方之家的批判呢?有学者指出:教师只站在讲台讲课给学生造成的感觉是老师高高在上,老师是权威,师尊生卑,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权威。所以会给学生带来了不少心理压力。这无形中给老师和学生划了一条鸿沟,由此看来,教师只站在讲台上讲课,师生间心理隔阂由是而生,不利于师生间亲密关系的培养。相反,课堂上老师不时地走到学生座位边,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平易近人,亲密无间。当然,强调老师讲课时不要固守在三尺讲台并不是说老师讲课时要不停地在教室来回踱步,这样极易转移学生的视线,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课堂上老师不时地走到学生中间首先能保证把声音传播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只站在讲台上讲课,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有可能因为距离远而听不清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其次,老师走下讲台还能发现各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他们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是否积极。
四、处理好管理与教育的关系
如何认识管理和教育及其关系也是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注意的细节。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然而现实中林林总总的教学案例反映了不少教师还是把管理和教育混为一谈,对如何理解管理及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譬如:不少教师的教育理念是:管理即教育、教育即管理。认为做好管理工作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把管理工作等同于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管理和教育确实存在联系:加强管理有助于教育的深入开展;管理易产生显性的教育成果;管理可以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也离不开教育等等。但是管理和教育之间除了联系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二者的异同点。管理和教育二者的区别为:管理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学校中心工作是教育,教育对象是人。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他们迈入社会门槛时是合格的公民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工作的终极目标。管理只是达到教育目标的众多途径之一,非管理性手段也有可能达到教育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道理。课堂适度的混乱也有可能高效已为不少学者证实。所以说管理是手段、是工具,管理不能替代教育。认清管理和教育二者关系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现实意义上的指导。以课堂教学中班级纪律管理为例: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因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高效、成功的前提保障。因而,课堂上要适当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是必需的。但是过于强调课堂纪律,把课堂重心放在学生的管理上势必又会导致偏离教育主题,更有甚者,学生在教师的高压管理下变得噤若寒蝉,失却了少年的生机活力。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平时课堂上处理好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