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大学生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但目前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体现出专业和素质教育两手抓,但效果上仍是注重专业教育,而忽略了素质培养。其原因在于素质教育范围广,且因人、因专业而异。仅泛泛而论,因无主次,且无抓手,易流于形式,导致效果不明显。但在专业教学中,如同时进行相关素质培养和训练,不仅一举两得,而且因素质培养有了抓手,接了地气,而使得勇气、积极思维、敢于置疑等素质培养具有了可操作性,效果显著。但是在实践中这种素质培养方式仍面临师资、现有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影响。因此,领导支持、教师敢于创新、学生努力进取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大学教育;素质培养;改革创新
现代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教学条件优越、教学资源充沛、教师学历和素质高。学生素质虽然因地、因校而有一定差别,但都有潜力被培养成未来职场或学术精英。只要他们珍惜大学时光,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在专业学习的经历中就有可能培养出正确、科学的为人、为学和处事的能力和素质。当然,这个学习过程是要学生自己努力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但是,目前在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而无意中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通常学校更愿意通过专门的课程或活动来培养学生素质,但是空谈素质培养极易流于形式,效果不好。若能将学生素质培养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将事半而功倍。而且,与专业学习同时进行的素质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操作性,更易落到实处。是实实在在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教育上。
1 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很广,有些是因人、因专业不同而有不同要求。但有些素质是人人应必备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可根据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地将素质培养整合到自己的专业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去塑造自己的学生。这里将列举几项基本但是急需学生具备的素质。
1.1 勇气
勇气是“教”和“学”师生双方都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有勇气的教师会带来不拘一格的教学[1],而有勇气置疑和提问的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目前大学生在课堂上普遍缺乏讨论的勇气。小学生在课堂上最活跃,反而越大的学生越安静。这种安静可有多种解读,但很多时候是学生心里明白,但不敢讲。这往往导致教学气氛沉闷,缺乏生机。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的教学即提不起老师的热情,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因此,“教”与“学”成不了乐趣,有时反成了一种不得不硬着头皮忍受的无奈。其中,学习资源和时间浪费不谈,只是这种缺乏参与意识、缺乏勇气本身就是在放弃一种必要且关键的能力和素质。这种态度若不能纠正,勇气得不到培养,将来学生在工作中、甚至整个人生中都会处于劣势。此之谓,“态度决定高度”。
这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警示学生勇气的重要性,同时,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建立勇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故事、幽默等方式打破课堂过于严肃的气氛,通过风趣地提问,创造轻松愉快的讨论环境,引导、鼓励,甚至用奖励去激励学生敢于发言、积极发言,使之最终乐于发言、善于发言。勇气是优秀学生的必备素质和品格,而注重培养学生这种素质,也正是优秀教师的一种素质。 开阔的思维 由于学生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了一种“观念”---“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不可冒犯的权威,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一个容器”[2]。因此,在学校经常看到“老师教、学生听”而非“老师问,学生想”或“学生问,老师想”的教学方式。也正因此,现在大学生思维易局拟于书本,而不敢、不愿或不会想得更多。即使告诉他们可以查阅其他资料,不要只盯教科书,其结果往往还是“作业内容”与“书本介绍”相差无几。比如寄生虫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如何防治肝吸虫病?”,学生可以按书本内容从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治疗易感人群来回答;但是换一个更开放的问题,比如“如果你是疫区一个市的市长,如何防治血吸虫病?”,很多学生会答出与前一题一样的答案,很少有学生会把自己当作市长,通过制定法规、设立专门机构、增加预算、加强监督、支持科研、普及教育、协调相关部门综合治理等多方面去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结果表明学生视野不宽阔、心中没有一个大的格局,只会死读书,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人为地把自己的思维束缚起来。这样的学生难有创新能力。因此,教学应该更注重启发,用开放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点讲解清楚之后,要用各种实例告诉学生如何用学到的一种或多种知识解释它们,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层次性,进而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注意改革考试形式,要由主要考察记忆向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转移。从而指导学生更关注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而不仅仅是记住它们。 敢于置疑、主动创新 目前很多大学生更愿跟随教师的思路,对书本中的理论很少提出疑问。即使老师在作业中设计有争议的问题,大多学生更爱引用书本中的知识、观点来解释,而鲜有置疑,或提出反对观点。其实,创新不是要反对现有理论,更何况目前的理论大多都证明是可行的、有合理性的。真想置疑也并不容易。但是,置疑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完全理解现有理论,认识偏颇所至。但当学生与教师讨论时,真理会越辩越明,结果自然是学生能更进一步认识所学理论或观点。这是大部分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多发生在爱思考的学生身上。二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理论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有创新成果。但可惜地是,目前这样的学生在广泛的本科教育中并不多见。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启发,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不拘一格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3,4],但是,我们需要地是,所以教师都能参与其中。
培养学生有创新能力,不仅要告诉学生创新很重要之外,更要告诉他们如何创新性思维。要让他们亲身实践,去培养和形成创新的意识和习惯。这也正是为什么要在专业教学中穿插素质教育的一个原因。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逐步递近和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而学会溯本求源地思考问题。
比如,在寄生虫教学中的两个例子:
例1:
第一个问题:猪肉绦虫是什么形态?
回答:2到4米长。
第二个问题:这么长的蠕虫可能寄生在人体什么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