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肯定代表了学前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顺应了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的要求,是世界性的趋势,具有前瞻性的意义。本次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本专业学生对已学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发现:本专业已开设课程总体合理,学生对开设必要性的满意度较高;但对专业选修课和教材选用的满意度总体偏低。同时,大三理论版块学生与应用版块学生对已学课程的各项目评价相比,满意度普遍低于应用版块。大一、大二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均高于大三学生。
关键词 专业课程 满意度 学前教育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改革不仅对一线幼儿教师带来了理念上的冲击,对整个学前领域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高校应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1]。
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肯定代表了学前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顺应了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的要求,是世界性的趋势,具有前瞻性的意义[2]。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内部结构的变动,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那么怎样的课程才是科学合理的?什么样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技能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学生的需求,又能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现在我们学校课程的现状是什么?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看法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
作为本专业在读本科生对该专业课程结构及内容有较深体会,经前期了解可知,专业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如本专业培养目标过大导致课程繁多杂乱,实践课程集中且少、技能课程少且不深入、理论课程泛而广但只是学得皮毛、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过渡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新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现学生“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调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合理的课程,使本专业课程更合理,更能满足学生需求。
所谓课程设置,吴也显教授的定义是: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不仅把各科教学内容的进度变成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人的蓝图。学者张绍翔的定义是: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他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有学者认为课程设置就是在专业设置后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学制的长短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按照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等层次,以及考试课和考查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类别,周密规划、设计和确定教学科目的过程。w.H舒伯特(Schubert)认为“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或其他机构安排的课程的整个范围与特征。它也可以指在既定时间里,如一学年,一学期,四个月或一段特定时间里安排的那些课程”[3]。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概念可从两个维度来解释:一种维度的概念是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教育理论课、学前专业课和教育实践课中的相关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念是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知识类课程、学前教育技能类课程和学前教育实践类课程中的相关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4]。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抽取四川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10、09、08级各50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调查了三个年级对各自所学课程的满意度,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本次所做问卷主要采用吴也显教授关于课程设置的定义将包含课程设置的内容制作成表格,请各年级学生根据满意度对已学课程进行打分。本次发放问卷173份,回收162份,回收率为94.23%,统计150份,有效率为86.71%。 调查结果 各年级对课程满意度的总体分析 1、各年级对课程各项目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调查得知,3个年级对已学课程的满意度较高,总体在3分及以上,但各年级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且对各项目的满意度评价结果有较大差异。但在教材选用及学习效果中的“改善思考问题方式”、“增强实践能力”的评价均较其他项目低,且3个年级对这些项目的评分相近。具体如表1:
项目[1]
年级 开课时间 课时 教材选用 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开设必要性 学习效果 平均分 无教材科目数 巩固专业态度 改善思考问题方式 提高理论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10级 3.38 2.77 2.96 1 3.49 3.42 4.11 3.70 3.06 3.23 3.20 09级 3.74 3.21 3.29 3 3.65 3.53 4.00 3.83 3.27 3.45 3.27 08级 3.59 3.24 3.02 10 3.19 3.08 4.13 3.32 2.76 2.98 3.01 小结 3.57 3.07 3.09 14 3.44 3.34 4.08 3.61 3.03 3.22 3.16 表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对已学课程十个项目的平均分都达到3分以上,达到较满意水平。但各年级对各项目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如教材选用,每个年级均存在无教材情况,随着年级的升高,无教材科目数量增加。又如“提高理论素养”,出人意外的是08级的同学对自己理论的学习不甚满意。从开设必要性来说,现行课程都有必要开设,但开设时间、课时还可再商榷。
具体来说,10级同学对课时、教材满意度均较其他年级低,09级学生各项目平均分较为均衡,08级学生则在学习效果中满意度较低,各项目均低于其他年级,尤其是提高理论素养和增强实践能力两个项目。这与08级更多的联系实际有关,在实际运用中才更能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
2、各年级对各版块课程各项目满意度分析
就本部分的数据分析可知,本专业学生对各版块课程较为满意,多数项目能达到3分,但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满意度较低,对骨干课的课时满意度较低。具体如表2:
表2
版块
年级
项目平均分 开课时间 课时 教材选用 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开设必要性 学习效果 平均分 无教材科目数 巩固专业态度 改善思考问题方式 提高理论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基础课
10级 3.45 3.09 2.97 0.00 3.44 3.31 3.67 3.31 3.17 3.37 2.75 09级 3.77 3.50 3.45 0.00 3.66 3.51 3.70 3.64 3.34 3.49 2.93 08级 3.73 3.46 3.38 0.00 3.23 2.97 3.79 3.01 2.72 3.05 2.38 小结 3.65 3.35 3.27 3.44 3.26 3.72 3.32 3.08 3.30 2.69 骨干课
10级 3.31 2.49 2.94 1.00 3.53 3.52 4.48 4.03 2.97 3.10 3.59 09级 3.75 2.97 3.19 3.00 3.68 3.56 4.33 4.04 3.26 3.46 3.60 08级 3.57 3.12 2.92 1.00 3.28 3.20 4.41 3.54 2.76 3.01 3.33 小结 3.54 2.86 3.02 3.50 3.43 4.41 3.87 3.00 3.19 3.51 选修课
10级 09级 3.39 3.39 2.82 0.00 3.24 3.27 2.95 3.00 2.88 2.95 2.49 08级 3.57 3.34 2.63 8.00 2.96 2.93 3.81 3.08 2.73 2.86 2.78 小结 3.48 3.37 2.73 3.1 3.1 3.38 3.04 2.81 2.91 2.64 实践课 10级 09级 08级 3.11 2.68 无 1.00 3.41 3.27 4.70 3.86 3.32 3.03 4.14 由上表可知,本专业学生对各版块课程较为满意,绝大多项目能达到3分,但各版块相比较而言,学生对专业骨干课的满意度较其他3个版块的满意度高。存在问题较大的教材选用问题主要是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同时,对比各年级可知,09级各版块各项目满意度较其他年级而言都较高(专业基础课略低于08级评分,骨干课课时略低于08级,开设必要性略低于10级)。10级学生则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满意度较低,对骨干课课时及教材满意度为3个年级最低。08级对骨干课满意度较低的主要是教材选用。而对于专业选修课,09级和08级对各项目满意度均较低。从上表可知,专业选修课无教材达到了8门之多!从对学生的个别访谈也可知,学生对教材存在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无教材又要求学生购买相关课程参考书目或做大量笔记;有教材但利用率极低。在“增强实践能力”一栏中,专业骨干课和实践课程得分较高,但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则较低。一方面的原因是课程本身性质,另一方面与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有较大关系。总体来说,专业选修课是学生不太满意的课程版块,包括开设必要性。因此可就专业选修课程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