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青年教师的教学特点呈现出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知识欠缺。由以上两个方面看,90后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对教师要求不断提高;80后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如果任由矛盾继续扩大,本科教育质量不但会受影响,青年教师未来职业生涯也会造成落后一步,步步落后的被动局面。
三、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价值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所采用的与学生讨论和不断发问的教学方式虽然与当今“主流”的案例教学法不尽相同,但是,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等方面,都与今日流行的案例教学法十分相似,所以有人又将案例教学法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描述一种具体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一情景之中,令其设身处地地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与传统教学法而言,案例教学法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已经有过较为丰富的探讨,本文不再赘述。
货币银行学一向被列为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院校学生的基础课之一,受到重视。作为一门基础课,与其他基础课程一样,虽然经济和金融形势不断变化,但是货币银行学有着自己不变的核心的体系。但并不意味着无须改变。货币银行学所研究的也多是些常年不变的题目。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能够审时顺变,与时俱进,多角度地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银行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更好地分析和认识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对该学科中的变化,通过列举当下合适的例子来说明问题的教学方法显得更加灵活也更加适合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微调。在这里,将教学中举例说明问题的教学方法也归纳为案例教学法,在北京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刘宇飞看来,这是一种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开放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不推行固定的模式,画地为牢,从而将本课程自有的一套核心概念和原理,在现实经济中进行演绎,形象的案例虽然可以让学生获益,但是学生通过运用和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掌握的学习过程是不能被取代的,也是不符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教学中加深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具体可以体现在:
1、促进教师将理论知识内化,使其实践知识得以生成。以往的教师培训都采用讲授法,注重将知识平铺直叙地传递,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机械的“接受学习”,理论知识并未同化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被学生真正理解。而“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
2、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真实教学情境的机会,使其积累实践知识。案例作为一个真实描述的充满问题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真实教学情境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使他们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教学实际问题。通过设身处地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学生不仅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问题,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积累一定的实践知识。
3.为教师提供了反思机会,使实践知识得到发展。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和评价等,它本身就蕴含着反思的因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技术熟练者”而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被允许暂时离开眼前的实践,对案例进行系统讨论、分析与评价,从而促进教师从案例中学习和借鉴一些别人的经验,并且“由此观彼”地对自己已有的实践知识进行审视、反思,揭示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惯习”,有意识地改造发展自己的实践知识,最终自身得到成长。
4、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则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应是一种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叶澜先生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基于以上优点,案例教学法既可以满足90后学生的对教师的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补足80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虽然案例教学法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有着较多的优势,但是案例的编排与选择,案例的外延与收尾以及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都对青年教师有着新的挑战。青年教师仍然要分配大量的时间与经历加强自身专业课程学习来练就超强的理论功底,才能更好的驾驭案例教学法这柄利器。
四、通过自我提升,成为90后学生的良师益友
案例教学法的补足只能说在形式上进行了弥补,但是授课内容的深浅以及知识框架的建立,仍需要教师进行整体把握。面对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教师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要授予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短暂的45分钟的课堂时间只能对于各章节的内容中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一定深度的剖析,而不是单纯的概念演绎。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对一些已发展为完整体系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说对金融市场学、中央银行学、发展经济学等成熟课程的深入研习。才能给学生当好金融体系的导游。让学生有高屋建瓴的感觉。
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来对基本原理进行说明,通过推出完整的教学案例来实施教学计划,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根据笔者了解,有些高校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资料中,每一章节都推出了相应的案例以供学习。但是这些案例都具有共通的特点,案例内容篇幅长,而对应的基本知识点较少,并且单纯依靠某一章节学习,无法让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到更多的理论之美。如果仅将这些案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材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课堂教学中,如果拿出大量时间来梳理案例中的关键点,然后再对案例进行深入讲解,那可能就本末倒置了。90后学生的忍耐力差的特征使得他们也无法忍受过于繁琐的案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