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8年以来,90后出生的大学生陆续进入大学。同时,一批在1980年后出生的研究生,逐步进入高校教师队伍。这两个群体都具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80后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学习经历上与前几代人都有着较大的差距;90后的学生们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和人生观上也与老师有着较大的距离。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对当今大学生提供更适宜,更容易被接受的教学内容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本文着重针对年轻教师与学生之间,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以货币银行学为例,对改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青年教师 货币银行学 案例教学法
本文首先以分析90后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进而结合本人教学经历,对货币银行学这门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90后的学生的新特点对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当我们面临九零后的学生时,许多教师都觉得有些许的无奈,无法理解现代学生的某些行为。许多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对90后的心理现象进行了研究、在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谭顶良教授看来,90后学生心理特征大体有以下六个方面:(1)宏观上:竞争社会的“千斤顶”、信息社会的“迷途羊”、读图时代的“右脑人”、升学竞争的“受害者”;(2)生理上:很难不近视、体质下降;(3)认知上:聪明:反应敏捷、学习能力强、拥有一技之长、课业负担重、强烈的反叛意识:敢于反抗、敢于质疑;(4)情感特征:自我中心,忽视他人感受、嫉妒心理、物质富足,快乐匮乏;(5)意志上:忍耐力差,吃不了苦,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6)行为上:喝可乐、吃洋快餐、极力表现与众不同、崇拜明星,不崇拜英雄、依赖网络、喜欢用火星文、爱看动漫不爱读书、行为过激甚至出格。这些心理特征都给高校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教学内容中信息含量必须增加。信息社会中的呈几何式增长的信息数量,使他们早就习惯于沉浸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中,而学校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量的支撑,也很难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权威的震慑性。虽然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只占到了其中一个较小的部分,但是基础理论的扎实以及基础概念当前清晰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尽可能的汲取百家之长,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满足他们对较大信息量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对一些理论观点用自己的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后得出一些有益的思考,由此在较短时间内认同教学内容;
其次,教学工具选择上要兼顾逻辑性思维的锻炼。习惯用右脑思考的他们不再满足于满是文字的教材,更喜欢看到新鲜多样的图片和视频,这样的思维习惯很难适应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学习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历练,不能因为学习负担重而减少了思想的深度,除了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实验室教学方法外,逻辑性紧密、推理过程严谨而深刻的左脑思维锻炼也同样可以带来许多学习的乐趣;
再次,教学方案中留给学生一分自由。一言堂的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极力希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敢于质疑的特征让他们更希望将课堂交还给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较好的教学方案,以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展示自己的在学习上的与众不同,同时也兼顾了运用自己较强的学习能力达到较好学习效果的心理满足程度。
二、80后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与不足
许多传统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对现代学生的教学管理。面对90后的大学生,在与学生沟通上有着一定的挑战性。比如: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中为调动其积极性所设置的一些教学手段产生抗体。同时,年轻教师往往缺乏教学实习的机会,教学经验薄弱,这些都不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成长为专家教师。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多年的校园学习使得实践知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多采用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讲理论,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考试时将理论知识背诵下来就万事大吉。从已有经验来看,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不能帮助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针对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来看,年轻教师的教学容易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第一,课程的高度综合性与知识积累欠缺的矛盾。货币银行学在整个金融学课程体系中具有统帅性地位。因为本门课程涵盖内容太多,每个问题都有所涉及,但真正在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又不可能全部讲到,因此有学生反映说货币银行学学了没有用,什么都学,但什么都只了解一点皮毛,不深入。在教学中,我也深有体会,货币银行学就像是一张公园门口的“导游图”,通过了解这张“导游图”就会使学生对于金融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概要性的了解,从全局角度把握金融学。内容涉及的多方面就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但由于年龄、教育年限、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等限制,“80后教师”的知识积累明显不够。
第二,“80后教师”高学历与科学研究能力不足的反差。绝大部分的“80后”教师都拥有硕士学位,有些甚至已经获得博士学位,但科学研究能力较低,在教学中往往难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本科生教学的任务对于年轻教师是相对比较重的,由此使得青年教师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重教学,轻科研”。科研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对于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这个矛盾显得更加突出,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科的“导游图”,每一章节的背后基本都可以将它拓展为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比如说外汇这一章,所涉及到的内容基本上在国际金融这么课程中可以得到完整的解释,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只去看这一章节的教材内容,是很难准确把握讲课的深度,在课堂上仅仅进行概念的演绎,显得非常乏力,没有理论深度。当自己都无法被说服,就更加没有信心去说服学生了。
第三,经验的缺乏担心无法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因为兢兢业业,所以战战兢兢,许多青年教师在登上讲台之前,不管是新课程还是老课,都会在家演练多次,即使有多年教龄,每次备课也不敢掉以轻心。学校督导组会随机听课,学生拥有自主权,可以打分,不满意的,分值会比较低,最终影响到教学评估的结果。这些都会给青年教师备课过程带来“隐形的压力”。货币银行学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各个专业的大三年级进行学习,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适应期后,学生已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
第四,课程频换无法深入掌握讲课重点。一门课程的内容能够得到完美演绎是必须要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补充教学资料才能够完成的。货币银行学内容涉及广泛,各种教材中的理论深度不一致,对于学生较高的要求,需要不停的去探索每一章节中的内容的全景,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中的精华精准的表述出来。比如说,利率决定理论这一节,有些教材内容涉及不深,对于理论的逻辑思维推理不够严谨,只是对理论观点的一个客观表述,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他们目前的教育背景,是无法体会到利率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就必须对这部分内容的逻辑思路给梳理清晰,查阅足够资料,才能给予学生一些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