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中职生数学学习动机淡薄、学习兴趣缺乏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目的性教育、兴趣教学、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及时反馈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学习动机;兴趣
0引言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一种厌恶感,学习动机淡薄,往往对数学课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迫于压力而勉强完成各项数学活动,因而数学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致使中职学校出现了庞大的数困生群体。如何有效地转化这庞大的数困生,应是中等职业数学教育的重中之中,也是广大职教战线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进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实践表明有一定的成效。
1加强目的性教育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积极性,往往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造成的,一旦学生充分理解所学事实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理解它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会油然而生。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就业进行定向教育的,学生职业兴趣定向较早,他们一进校门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兴趣集中于固定的专业。由于这种心理特征,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基础,对数学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甚至产生学不学无所谓,只要能混过去就行的心理,绝大数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因此在中职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数学的意义教学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求知需要。
特别地,教师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结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作为一门计算工具的重要性,真正地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当然强化数学学习动机,不能只靠简单、乏味的学习目的性教育,不能仅是学习重要性的灌输。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往往在这一点上非常欠缺。他们实际上所学来的数学应用知识寥寥无几,他们大多数只能口头上向学生保证“常常是有用的”,努力规劝学生勤奋学习,却不能指明数学之用在何处,是一些缺乏说服力,难以使人信服的空洞许诺。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现实性,体会不到数学的威力和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偏见。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结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数学的学科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对财经类学生就可以多举例子说明当今经济学的很多内容,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和数学经济学,都是直接应用数学的,如1975年,康托维奇因创建“物质最优调拨理论”而获奖;1981年,托宾因绘出“投资决策的数学模型”而获奖。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和数学有关的科普读物,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课,使学生增强学有所用的意识,增加他们对数学的特殊情感。如用分段函数解决出租车的计价问题,用概率统计知识解释摸奖游戏的中奖率问题等。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活动积极求索、求知的倾向,是学生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的选择倾向,是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体现,表现为对数学及数学学习的爱好。
一般说,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种学习效果的满足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相反地,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减弱学习的动机,影响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产生较差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效果的不满足恰恰又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并抑制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恶性的循环。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也就没有灵感和智慧。因此要改变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培养和激发学生理想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应该切实培养好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1坚持培养学生的内在兴趣,即数学学习的内部动机。
笔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中受迫动机及附属动机占主导地位。这两种动机类型都是属于外部动机,他们学习的动机不是发自内心对知识的渴望,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如教师、家长督促、检查,应付考试,奖惩等来自数学学习活动以外的原因促使他们学习。这两种动机虽在一定的时期会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是短暂的,“功利主义”的倾向会限制它的寿命。因为若学习只取决于外来的利益,那么学生在结束一门课程或通过数学考试后,就很少考虑到这种知识与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成就的关系,从而意识到这门科学的价值,就不再拿起数学书,不再想学习数学,或者在他们得到高分后,便感到满足,不觉得有深入学习的价值,因此不会产生持续学习的意愿,又或者一时受挫就可能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把数学学习视为畏途而放弃数学学习。
有内在学习兴趣的学生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去,增加知识、分享观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快感,学习成了欢乐的事情。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可能是最主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当前教育心理家愈加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愈加强调以理解去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价值。他们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不是让他们为各种外来奖励所左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明确掌握这些数学知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样,学生为努力掌握这些知识便有来自知识本身所引起的心理冲动,这种冲动就会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的推动力。而当学生克服困难,逐步向目标靠近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获得成就的愉悦,这种愉悦转而化成有意义学习的内驱力,具有认驱内驱力这种动机的学生就会不断被成功所强化,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决不退缩、放弃,而是满腔热情地接受挑战,争取更大的成功。
当然,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这并不是意味着外部动机没有多大意义与价值。对于缺乏学习数学热情的学生,利用适当的奖励与惩罚等手段来引导他们的外部动机,往往就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
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因此,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师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方法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都要集中注意于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要学习的动机。所以在这些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最适宜的方式,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而不是动机方面,依靠富有成效的教育成绩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在这一点上,斯金纳的观点和奥苏伯尔是一致的。斯金纳曾指出:就学校而言论,动机的问题,不是传递动机之事;而是安排好学习与研究的条件,使之起强化作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