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研究生导师指导继续较强监督。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只有27.04%的研究生每周与导师交流一次或一次以上,26.6%的研究生没有与导师交流,19.96%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一次,13.2%的研究生与导师交流2次,13.22%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交流3次。(见图)可见,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次数并不多,难以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因此继续加强对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和监督。
另外,问卷调查发现,“当导师因调离、出国等特殊原因无法对您指导时,可有其他导师指导”这个问题的回答上。61%的研究生回答是没有。其中,64.3%的硕士研究生认为没有其他导师指导,44.1%的博士研究生认为没有其他导师指导。
表3-13:“当导师因调离、出国等特殊原因无法对您指导时,可有其他导师指导”人数统计(单位:名)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是 508 161 否 915 127 总人数 1423 288 如表显示:在问卷中,导师不在的情况下,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人指导的分别为508人和161人,而没有人指导的人数为915人和127人。这表明,当导师因特殊原因不在学校时,大部分研究生出于无人指导状态。这充分说明,甘肃省研究生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导师暂时离岗或调离应急处理机制。
3.甘肃省研究生投入不够,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
首先,科研经费投入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3-13:甘肃省高校科研经费情况与全国高校科研经费比较情况(单位:千元)[8][1] 高校科技活动经费 拨入R&D经费 高校支出R&D经费 全国 45924712.6 27855384.6 20098076.9 甘肃省 399545 217272 156765 占全国百分比 0.87% 0.84% 0.78% 如表所示:2006年的甘肃高校科研经费为399545千元,是全国高校科研总经费的0. 87%,在全国排名第23位。同年,甘肃省高校拨入R&D经费217272千元,是全国高校的0. 84%,人均拨入经费56. 43千元/人,比全国平均值还低26.64个百分点。甘肃高校支出R&D经费156765千元,是全国高校的0. 78%,人均支出R&D经费49. 12千元/人,比全国高校平均值还低14.78%。(见表3-13)
其次,研究生培养单位占有的科研经费较少。甘肃省筹集的科技经费大部分用于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很少。2006年甘肃省科研经费是3869755千元,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占58. 54%,科研机构占33. 00%,高校仅占8. 46%。[9][2]
第三,高校科技物质条件落后于西北各省。以2008年统计的西北五省科技物质条件数据看,陕西科技物质条件在全国排名第8,新疆科技物质条件在全国排名第5,青海科技物质条件在全国排名第16,甘肃省科技物质条件在全国排名为27,远远落后于西北各省。[10][3]截止到2008年,甘肃省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占有量为5655元,陕西省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占有量为6312元,青海省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占有量为6874元,新疆自治区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占有量为6305元,宁夏自治区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占有量为7534元。[11]⑧可见,甘肃省高校科技物质条件落后于西北各省。
4.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急需完善
首先,课程量、结构、前沿性不足
表2-10:甘肃省研究生对课程的评价 课程量(%) 课程结构(%) 课程前沿性(%) 很足/合理/强 7.9 5.4 5.9 较足/合理/强 28.5 31.4 24.4 一般 53.6 43.2 48.6 较不足/不合理/弱 8.3 17.3 15.4 很不足/不合理/弱 1.7 2.7 5.7
表显示:53.6%研究生认为一般,28.5%研究生认为较大,7.9%研究生认为很大;从课程结构来看,43.2%研究生认为一般,31.4%研究生认为较宽,5.4%研究生认为很宽;从课程前沿性来看,48.6%研究生认为课程前沿性一般,24.4%研究生认为前沿性较强,5.9%研究生认为前沿性很强,总的来看,研究生认为课程量不够充足、课程前沿性不足和课程结构不够广泛。
其次,课程规范性不足。
表2-12:甘肃省高校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 拓宽知识面 促进论文写作 促进科研 选修课内容 学术前沿 很满意 3.5 2.7 2.8 3.3 12.9 满意 42.2 42.1 41.7 47.4 55.5 不太满意 50 49.8 49.5 43 31 很不满意 4.3 5.4 6 6.3 0.6
表显示:,39%的研究生认为目前课程设置欠规范,随意性较大;34.4%的研究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对知识更新欠考虑;21.3%。的研究生认为目前课程类型比例不合理。说明研究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不高。
第三,实践训练课程不足。据调查,当前甘肃省研究生最缺乏的是实践能力,究其原因是甘肃省各高校研究生课程中实践性课程占很小比值,没有建立实训基地。
表2-14:甘肃省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及设置情况
实训课程比例(硕士研究生) 10%以下 56.3 10-30% 28.9 30-50% 11.7 大于50% 3.1 实训基地(硕士研究生) 设置 35.5 不设置 64.3 其他 0.2
如表显示:56.3%的研究生认为实训课程低于总课程量的10%,27.1%研究生认为实训课程占课程总量的10-30%。鉴于实训课偏少的情况,67%的研究生认为课程需要进行改革。同时,只有35.5%的高校有实训基地。
第四,教学方式急需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教学水平总体一般。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匮乏和教学设施陈旧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各高校研究生认为教学水平一般,没有体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有61.4%的研究生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一般。
另一方面,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培养研究生的多元能力,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但是,甘肃省高校研究生教学方式没有体现这一特点。根据调查反馈的数据,各高校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单一,没有体现出研究生教学的独特性。
研究生教师教学方式比例 教学方式 比例(%) 讲授 53.3 讨论 32.9 自学 11.8 实验 1.4% 其他 0.3% 表显示:在甘肃研究生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占53.3%;其次是讨论法占32.9%;而能够培养研究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验法以及其他方法,却仅仅占1.4和0.3%。可见,研究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应改革教学方式。
另外,教学时间难以保障。根据问卷统计,有57%的研究生认为教师缩短教学时间的情况时有发生,13.5%学生认为教师缩短教学时间情况经常发生。总的来看,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教师存在缩短教学时间的现象,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对教师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加强监督与管理。
三、建议与对策
首先,扩大招生规模,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在甘各高校必须为本地区发展服务,改革生源选拔模式,在生源选拔中要考虑:甘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经济实力;甘肃本地区企事业或其他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生源的地域性和是否能扎根甘肃的人才。在生源选拔工作中,必须考虑本地区人才的需求,必须保证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另外,甘肃省17所培养研究生单位,现有博、硕士两个层次各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共18个,仅占全国的2.6%,专业学位在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16%,远远低于国家40%的目标,很难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此,应当进一步扩大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规模,开拓非全日制攻读学位的渠道,积极探索符合甘肃省专业学位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