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写作教学的核心问题,阅读教学应当极力倡导的是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与思考。而在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着两种较大的弊端,即:在常态课上好多教师采取逐段讲析,问题诱导,学生被动接受,缺少思考的阅读教学,学生“被接受” 阅读;还有在新课程改革中生发的某类示范课,如:教师阅读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以阅读教学的评判者自居,将学生的不同见解引向同一种预设,或者阅读交流时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的发言,都常会抑制大部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扼杀他们尚不能自我肯定的感受,久而久之,习惯性地摒弃自我,被动地接受别人,惰性思维容易形成,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被思维”。在这两种阅读教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成了“隔岸观火”,学生难以深入思考,更不能敞开心扉,从而也就难有思想的火花迸现。
阅读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的动脑学习,激发起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我认为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功力。教师扎实而又深厚的相关知识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对学生的诸多见解采取的严谨态度是成功的关键;而采取功利化的讲授还是为学生知识的滋润又是这一过程是否卓有成效的根本所在。如何去逐一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对语文阅读教学作如下肤浅的思考。
一、不妨把语文阅读教学比作“海”,作为老师应该“精读深思识文本,多方涉猎纳百川”。
阅读教学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但思想内涵极为丰厚,语言表达也极其多样。这些篇章在蕴含着作者特有的思想情趣的基础上,也渗透着编者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殷切希望。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自己首先要真正地进入文本,结合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精读教材,透析作者的心灵世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仅做到这一点显然不够,还必须悉心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全面深刻地把握编者的引入这些名家名篇的真实意图。与编者对话,这是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突破点。当然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审慎地想一想,学习这篇文章,学生知识存有多少,还有哪些体验上的不足。
在精读教材,深研《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础上,作为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思想各异、见解不同的学生,认识文本当然还远远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针对某一篇所阅读的文章,教师还应该多方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作为支撑点,然后融会贯通,这正应了那句话“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海量的吸收才能应对学生质疑的目光。当然这是个极其繁杂的教学环节,需要老师长期的坚持与积累。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有“山”的厚重,为师者应“抛却应试与作秀,还原本真乃正途”。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体悟为基础的,这种体悟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片面的。针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表达,教师需要体现一种山的厚重,不要急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语,这时需要的是引领,用自己厚实的知识启迪学生的蒙昧。这样,既鼓舞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拓展了他们的新视野、新认识,这也是我所推崇的语文阅读教学。
而在时下,阅读教学却存在着前面所说的两个主要弊端,具体来说,它们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以时间紧为由,学生阅读常常“被接受”,根源在于很大一部分教师背上了应试教育的沉重思想包袱,用“标准答案”对学生思维加以捆绑。
平日的阅读教学,始终都在围绕着一个目的而进行,那就是考试。而没有围绕着能否为学生的阅读水平、审美情趣等学生所终身享用的方面进行。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话”不幸被异化为一种问话、答话。在教师的牵引下,学生察言观色,悉心揣摩,积极迎合着老师的“标准答案”,言不由衷地提问、回答,至于真感受、真见解,则成了封存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秘密,这样,“本真”在学生身上彻底迷失了。我也听到很多老师感叹学生越大越不爱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殊不知,为考试而无趣的整堂课寻求标准答案是祸源所在。
学生为考试而在阅读教学中的虚伪应付,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更为学生的心灵投射双重人格的阴影。调查发现,好多中国的留学生不适应美国的课堂,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学生个性的泯灭。也难怪钱学森在世时一再地感叹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只为迎合“标准答案”、迎合考试,丢失个性化的见解,就难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就不会求出“本真”的东西,触摸不了诺贝尔奖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了。
所以说,摆正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先从思想上丢掉包袱,不对学生的思维加以捆绑,给予学生阅读的极大自由度,多一点“自主餐”,让他们自由地驰骋心灵,自主地享受选择,自然地保持个性,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独立思考意识,那么,学生阅读的本真也就能逐步显现。
第二、摒弃某类示范课上阅读教学“作秀”的花拳绣腿。
示范课在很大程度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的“作秀”。学生个性化阅读俨然成了教师阅读教学流程中可怜的“托儿”。比如质疑,更多情况下,教师只是让学生象征性地提问,真正的目的则是为了引出教学环节。而一旦学生回答偏离了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巧妙”否定,将学生所答问题弃之一旁,抛出自己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尤其令人惊讶的是,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未曾深入阅读文章,却总能准确而迅捷地回答。 “问题秀”养成了学生口是心非、毫无动脑、一味迎合的虚伪性。这种课堂上缺少的是一种“真诚的交流”。
本应充满情感沟通,洋溢智慧生成的阅读教学,却没有了智慧交流的情致,看不见思维撞击的火花,流畅有序的平衡课堂,维持着惰性的应和、浅层的和谐。阅读教学中的这种“作秀”,培养的只有虚伪,没有真诚。而唯有真诚的交流,师生双方才能享受思想的自由,获取阅读的本真——快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让阅读教学在自由中走向平等。让师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用欣赏、怀疑、研究的目光去审视作品、评判作者,打破教者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引导,才能“心有灵犀”,彼此的心智才会开启。
三、语文阅读教学体裁、题材广泛,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教师应有“情景不一巧授法,指点迷津谨严待”的技巧与态度。
学生的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环节,把阅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读书课。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尤为重要的第一步。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阅读的质量。
让学生明白阅读可以是随意的、无特殊指向的、零星的,但必须是持续的。学生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这不等同于有感情的朗读),它的主要弊病就是使阅读速度和效率受说话速度的限制而变得缓慢(正常默读速度几乎要比出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嘴唇的活动无疑是影响了眼睛的扫视速度。因此,要克服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通过眼睛直接感知文字符号的视读能力。还有学生在阅读时常有复视的习惯,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大量难度适宜的读物,逐步纠正复视的不良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