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高职院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构建过程中还有两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因为职业能力是一种个体能力,所以在教学、实习、考核的各个培养环节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发展状况,不能一刀切、一锅烩。当前在有些高职院校,由于师资数量有限、管理不到位,教学班级规模过大,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应当予以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第二,因为职业能力是一种主体能力,所以要注重调动学生自我定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正如夏丏尊先生所希望于青年学生的:“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事,教师虽施着正当的教育,学生如果无接受的热心,也不会有好结果,故诸君须有养成身心诸能力的自觉才好。”[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包含教育要为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服务的涵义,也包含只有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才能取得教育实效的意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数学的头脑或者实用的本领,而在于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人文主义的教育就是个人的自我教育,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所作的自我选择与淘汰。因此,只有这种教育才具有如此令人惊讶的特性,即使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也能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⑦]离开了学生的内在自觉,所有的外部影响和教化都必然落空。当前,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动机不强烈,缺乏努力、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学习动力状况的调查研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思想教育、激励机制和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成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1]孔凡成.国外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2]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0).
[3]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
[4]邓泽民等.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
[①] 夏丏尊:《受教育与受教材》,载刘铁芳主编《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248页。 [②] 严格地讲,“技术”与“技能”的含义有所区别,“技术”具有客观性,可以是物化的具备专门用途的“设备”,也可以指完成某种任务的方法、程序和策略。“技能”则是与特定的行为主体密切相连,指某个人对某种方法、技术的掌握程度。 [③] 王立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中国培训》1999年第1期,38-39页 [④] 有的学者曾经提出了职业能力是“构成”还是“生成”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职业经验”作为职业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的话,就可以明确职业能力既是构成的,又是生成的。“职业经验”就是职业能力的生成性要素。 [⑤] 陶行知著:《中国教育改造》,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⑥]夏丏尊:《受教育与受教材》,载刘铁芳主编《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250页。 [⑦]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3月版,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