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职业能力,就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方法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经验和职业资源等条件的总和。高职院校应当从夯实职业知识基础、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加强职业态度教育、抓好实训实习教学、提供职业发展资源等五个方面构建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培养机制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能力给与的设计。学校就是为施行这设计的而特造的人为的环境。”[①]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能力观,准确把握职业能力的要素内涵和特征,是高职院校构建完善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思想基础和认识前提。本文拟就职业能力的要素内涵及其培养机制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一)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
能力就是主体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个任务所必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具有整体性、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基本特征。职业能力,就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方法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经验和职业资源等条件的总和。
1、职业知识
职业行为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任何职业行为都存在规律性。职业知识是从事相关行业、完成某种职业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包含了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反映着某种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职业知识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要素,对职业活动具有支持和指导作用。就某一行业而言,比如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营销学知识等。就某一具体职业岗位而言,比如服装销售员应当了解形象设计、服装搭配、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导游员应当掌握相关地区、景点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丰富知识。没有职业知识作为基础,职业活动就是盲目的。
2、职业方法技能
职业方法技能,也可以称之为职业技术[②],是指完成职业任务、达到工作目标所采取的具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集合。这里的“动作”表示的是动脑、动手、动口等各个方面的行为活动。“动脑”方面主要指的的是思维方法,是理清思路、产生创意、创造思想的过程,是看不见的“动作”;“动手”方面主要指的是某种工具或设备操作方法,是心手合一改造客观世界、生产产品、形成成果的过程,是看得见的“动作”;“动口”方面主要指的是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是心口合一、传递思想、抒发情感、影响他人的过程,是看得见、听得到的“动作”。当然,动脑、动手、动口这三个方面在职业行为中常常是同时进行,不能截然分开的。只不过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恰当的表达方法对企业管理人员、营销策划人员、销售人员特别重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则是网络工程师的必备条件,缜密的思维、熟练的操作、准确的表达和沟通对于秘书人员来说则都非常重要。
3、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或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三个方面[③]。职业认识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对职业的基本职责和社会作用的理性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是个体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心理准备和稳定的行为倾向。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三个方面的结合,就表现为个体的职业动机、职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诸要素当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是职业价值观。一个人的职业态度既是其职业能力结构当中的“导航仪”和“方向盘”,也是其职业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能量源”和“发动机”。职业态度,决定着个体职业能力作用的方向和效果。
关于职业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力是能力,态度是态度,不应当把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混同起来。我认为,能力和态度不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态度是能力的一部分。因为职业能力是针对一定职业的能力,它不是一个自足的概念,只有在与职业使命、岗位职责和社会需求的关联中,职业能力才可以得到说明和理解。职业态度不仅是履行职业使命和岗位职责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职业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是一个关键要素。
4、职业经验
职业经验是个体在职业生活中通过实际训练和自我反思而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已经内化为主体对职业工作的感悟、理解和心理准备。直接现实性是职业经验的基本特征。职业经验与职业经历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从二者的关系来说,职业经历是职业经验的基础。职业经验是职业经历的提炼和升华。从二者的区别来看,职业经历指的是客观发生过的职业工作过程,职业经验指的是职业工作过程对从业主体自身内在素质的影响结果。
职业经验在个体职业能力结构中的作用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职业知识是一种经过前人或他人加工整理过的间接经验,而职业经验可以巩固、验证、修正或发展从业主体已经获得的职业知识。职业经验不是在模拟的、仿真的、既定程序的演练过程中获得的,而是在真实的、直接的、多变的、未知结果的职场上获得的。职业经验愈丰富,意味着从业人员经受到的实践锻炼越多,对职场各种复杂情况的心理准备和方法准备越充分。从一名职场新手成长为一名行业能手甚至专家,主要依靠的就是职业经验的积累。[④]
5、职业资源
职业资源,是指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完成职业任务所能够支配、运用的所有客观条件,包括人力和人脉资源、信息资源、财物资源、制度和政策资源等等。职业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成功进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依赖于信息、财物和制度等各种支持条件是否满足。作为从业人员来讲,为了完成职业任务,在其他主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自身能够自主支配和运用的客观条件越充裕,则他的职业能力越强。在一定意义上,企业资源就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职业资源就是从业人员的职场竞争力。比如,客户资源是销售人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员工队伍是一个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把职业资源作为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意味着职业能力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社会性的物质力量,而不只是一种主观的、孤立的心理特征和可能性。
(二)职业能力的基本特征
1、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知识、职业方法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经验和职业资源的总和,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综合,是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综合,是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