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职业能力是一种后天能力。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固然收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但是对个体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后天的训练、教育和实践。职业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后天能力,是一种获得型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是发展的。
3、职业能力是一种个体能力。职业能力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组织。构成职业能力的诸要素一定要成为每一个职业从业者所能够占有、支配、控制和使用的条件,才能够证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具有鲜明的个体主体性,不同个体之间的职业能力是不可以互相置换和替代的。
4、职业能力是一种积极能力。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不是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者工作都可以成为职业。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⑤]所以,无论是对于社会而言,还是对于从业者个人而言,职业都是一种创造价值、富有意义的“生利”活动,职业能力自然是一种积极能力。
5、职业能力是一种现实能力。 职业能力不同于职业潜能。职业潜能,是一种不确定的、可能的发展状态,是一种对更优职业能力发展水平的预测和期待。职业能力则是从业人员已经具备的胜任职业工作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综合,是一种已经在职业实践中得到确证的现实能力。
二、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组织主体的高职院校,要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作为学校办学育人工作的直接目标。培养职业能力,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必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方法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经验和职业资源。构建完整的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主要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职业知识基础: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方面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是:普通教育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掌握,而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对职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基于此,在职业教育界曾经一度有过“强化技能,知识够用”的说法,这种思想在实践中就变成了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的忽视甚至漠视。
必须明确,职业知识本身就是构成职业能力基本要素。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社会经济价值和个人发展价值更加不容质疑,甚至于有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他思维的系统性、创新性。从业者的职业知识基础厚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他职业发展的高度。无论是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层次属性来说,还是从对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出发,高职院校都应当把帮助学生夯实职业知识基础作为构建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首要环节。第一,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一定要设置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并为其设置足够的课时。第二,以知识学习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要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借鉴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确保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类型属性。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制定明确、细分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是制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前提。进而,在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当中,无论是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都必须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之一,以通过系统化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工作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技巧。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专门职业技能或者说专业技能。比如金融、会计行业的点钞技能、伪币识别技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技能、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技能,形象设计专业的化妆技能,市场营销专业的调查技能等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高职职业院校的技能训练体系当中,除了重视特殊专业技能的训练之外,应当更加重视学生普通职业技能的训练。普通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学习技能、分析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表达技能、写作技能等,是构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职业态度教育
职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方式,还内含着一定的职业使命和道德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把职业态度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制定明确的有针对性的体现职业特点的职业态度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有机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设全方位的职业态度教育体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经过多年探索而建立的财贸素养教育体系,就是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态度和职业品格素养教育的成功实践。
(四)抓好实训实习教学
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教育应当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实训实习是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明确,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接近真实或者完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通过亲身的主动实践和真实的体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职业知识,训练提高职业技能,真切地了解实际工作的标准与规范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从而使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在经验中整合为一体,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没有实训实习环节当中的经验,职业能力就不可能生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实训实习环节的工作抓得不细致、不扎实,就不是合格的职业教育。
(五)提供职业发展资源:
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当中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资源。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资源,也是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成为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之外,高职院校建立的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训实习和就业创业机会,可以为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继续教育服务以及再就业和再创业服务。高职院校自身的企业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可以而且应当成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当通过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而成为学生职业发展道路上永远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