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例7.已知函数

,若

为奇函数,则

= .
教学中学生对题设条件的认识是:由于

为奇函数

当然从中可求出

,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可引导学生记起奇函数在

处的特殊值即

出发可简单快捷地得出答案

.
本题利用奇函数中

这一特殊值易求

,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是数学学习中进行探索,是发现结论的重要途径,对于那些结论不明或解题思路不易发现的问题,可先考虑特殊情形,即特殊值、特殊点、特殊图形、特殊位置等等,先探求解题思路或命题的结论,再给出一般情况下的推导.
例8. 证明:

!
教学中学生很难理出数据间的联系,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还不够,联系的知识点还较少,有时无法与哪一知识点联系上,所以我们要还原题目的本来面目.
因1006=

,那么问题就可以看成是不等式

(

)的特例,而这个不等式是可以联系用均值不等式证明的.


>

=


此题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更能看出问题的本质,从而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
当解决一个问题感到困难时,可以将其推广为一般性问题,由于一般性问题有时更能突出事物的本质,反而比特殊性问题更容易解决.若一般性的问题解决了,则原特殊性问题也随之解决了.应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解题,能培养学生归纳思维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数学问题,同时能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反映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规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特殊与一般是事物表现的两种形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数学解题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将一般问题特殊化或特殊问题一般化.
以上从四个方面运用辩证思维进行解题.事实上数学中的辩证思维还有许多方面,比如进与退、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等等,其实在任何学科也存在这样的辩证思维,生活中处处也存在着辩证法.数学题目千变万化,已知和未知之间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用辩证的观点阐述问题,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给解题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李明、张锐. 数学中的辩证思维策略.数学教学研究,2009(4)
[2]康宇. 辩证思维话解题.中学生数学,2010(9)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