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既能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又能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附有推荐篇目。可见,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诵读
一直以来,很喜欢文言文,喜欢那字里行间流淌的中国味,喜欢那抑扬吟哦间独有音韵美。文言文,它是传承中国经典文化的载体,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文言文进入小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目标下“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以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具体体现和补充。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增强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
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别,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开好头,为孩子们打开通往文言文的窗户呢?我想,只要掌握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迸发学生的激情,带领学生忘情地陶醉在古色古香的文言世界。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排除成见,轻松带学生走入文言文的天地
也许在我们大人的眼里,文言文学习是困难的,有许多特定的语法知识,有大量的翻译任务……但在孩子的眼里,它们是否也这样认为?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国安认为,读现代文和读文言文,在孩子那里,起点是相同的。因而,我觉得咱们带领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不要事先将文言文特殊化,有意识的讲一些繁重的文言文知识,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对文言文的初次印象,我们可以尝试平常的,以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觉得文言文跟我们平常的课文一样可爱、有趣。
二、精心备课,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都说明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更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因而课前我们应精心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出现的一些文言文都是一些生动、短小的小故事,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叶公好龙》《活见鬼》《学奕》《矛与盾》《鹬蚌相争》等,本生就相当有趣,我们可以挖掘文中与孩子心灵相通的连接点,灵活教学,相信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一定会精彩闪光,吸引孩子。
如在教学《学弈》一文时,我先用小故事的形式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接着让学生交流一下听完故事后自己想到的,最后我指出古代思想家孟子仅用了70个字写了《学弈》。这一下,学生来兴趣了,他们都急切想读读这70字的文言小故事。这种对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会引发学生主动感悟文言文。接着再来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时再来开展教学既相对轻松,又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三、强调诵读,带学生在读中品味
“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正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对文言文来说, 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最好的学习方法也是诵读。无论哪种形式的读,都能起到品味文字,提升语感的效果。古人文章妙处,全在“沉郁顿挫”,在沉郁顿挫中,文章精神必显,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表达的精神、气势。由此,“读”,既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策略,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线索。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开篇即读,先不要有具体的要求,不求理解许多,读了再说。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感悟古文的韵味,培养文言语感,进而接受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教育。具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 听读
听读,即让学生听范读。范读可以是课文录音,可以是老师范读。让学生通过听来获取阅读信息,通过听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等,获得的初步感知。
- 跟读
在听读的基础上,老师针对一些难读的句子,给学生画出节奏、重音,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然后再领着他们读,反复读,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3.齐读
虽然通过听读与跟读,学生对文章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初步掌握,但并不排除学得似是而非的学生,因而让学生齐读,一方面巩固所学,另一方面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4.自由读
会读并不是目的,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特色更重要,因而要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把握声音的大小,把握语速的快慢,可以端坐着读,可以摇头晃脑的读,亦可以两人或三人分角色读。这环节,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
5.表演读
小学生天真、纯朴,表现欲望强,读通读顺后,多数心中会想“自己到底读得好不好?”“我可不可以示范读一下?”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展现学生自己读的特色,让学生有成就感,我们可以请学生表演、示范读一下,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让好学生读,也可以请后进一点的学生读,只要他想读,我们就给他表现的空间。同时,请同学评价,老师也针对读的的情况,找足优点,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中肯建议。
另外,选入小学课本的文言文大多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趣味性强,我们也可以学生演一演。如教《活见鬼》时,我先请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听后,兴趣盎然。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我们班要搞一个课本剧表演,以课文内容为主要台词。学生小组讨论分工,我的适当指导语气,学生表演得很成功。从中既掌握了课文内容,体验了语言的情感性,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6.熟读成诵。
“丰富的积累”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指导多读多背是积累的主要途径。十一册的文言文《学弈》、《楚王好细腰》、《东施效颦》,都严格要求学生背诵,通过背诵,让学生逐步形成文言语感。
这样经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对文本内容早已烂熟于心,最终那些言语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等就会在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通过读,学生发展了语感,增加了积累,加深了体验,得到了领悟。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