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结合实际的课程改革过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经过不断地探索,完成了课程的任务设计、实施、评价、考核等基本内容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课程改革;任务驱动法;机械制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学习目的和动力,将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把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任务,即融入到一些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具体任务,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最终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熟练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目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及专业发展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设计教学任务。
(一)任务要有典型性
设置的任务必须能体现某一类工作的基本过程,有较强的代表性,能涉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培养一定的专项技能,可以以点带面,使学生触类旁通。
(二)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设计的教学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认真努力能够实现,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同时,设置的任务也要易于考核与评价。
(三)任务要有完整性
每个教学任务都是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能体现一项工作的全部过程。同时,各任务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延续性,都能体现一些常用的基本知识。
(四)任务要有涵盖性
每个任务必须包含一定的知识点,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要突出重点,以“适度够用”为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任务要有灵活性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任务的设计就要体现出灵活特性,对那些悟性强、掌握快的学生,教师就要灵活调整,在完成规定任务之外,给他们增加一些难度大些的拓展性任务,满足他们对学习的渴求。
(六)任务要有可迁移性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获得的技能和能力,可以迁移对到未来从事的工作中去,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也包括一些社会实践的基本技能。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和以后工作的必备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及实训密不可分。根据我院数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现场工作的实际状况,以石油装备制造过程中的典型零件为载体,制定学习性的任务,按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规划出6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2-4个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任务拓展训练,将知识学习融于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例如,针对油田和其它工业领域常用的齿轮减速器,我们分别设置了主动轴、从动轴、齿轮、轴承盖、箱体、箱盖等零件的测绘任务,学生亲自完成相关的工作并绘制出零件图,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为后续的专业实践和下厂实习提供技术准备。
三、配套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教材内容的合适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教学方式、目的、任务的变化,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方式也要相应调整。因此,根据我院的实际培养目标及课程建设情况,着手编写了具有我院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所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按照适量够用为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取舍,使每一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让学生对该项工作任务的解决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教材编排上,注重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便利性,并为每个任务编写了任务单、评价单、反馈单、习题,这些内容都以活页的形式安排在教材的相应部分,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避免以前的学与用脱离的状况,可明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任务的实施
(一)布置任务
教师课前将任务单分发给学生,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只提出一些要求和必要的注意事项。按照任务的复杂程度及具体要求,将学生分组,每组人数4-8人。考虑到学生技能层次上的差异,教师可以把不同层次学生编在一个小组,共同协作完成相同任务,互相促进。
(二)信息资讯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在任务单上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缩小查找资料的范围,如:获取有关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必要的参考资料等。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选择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三)制定方案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讨论,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想法表达出来,包括完成任务的条件和方法,进一步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学生在讨论中,对任务的兴趣、完成任务的信心不断增加,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教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任务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制定出解决任务的方案,由教师审查后,学生方可进行完成任务的具体工作。
(四)完成任务
按照制定的方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由组长组织协调本组的工作分工、进程,并详细记录任务的进展情况。对于遇到德问题,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使各组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五)评价成果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占总评价成绩的20%。自我评价时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总结出自己工作的优缺点。然后,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介绍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同学提问、质疑,进行互相评价,占总评价成绩的40%。最后,教师要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点评,并给出评价成绩,占总评价成绩的40%。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
五、学习成绩的评定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的表现和能力,所以最终的成绩评定采用“过程+结果”的形式进行,并且要大幅提高过程部分所占的比例。我们根据我院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70%+30%”的分配比例,即平时的评价成绩占70%,期末的考核成绩占30%。
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中国的教育有史以来一直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几乎占据了全部的课堂时间,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一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将教学的中心向学生转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重新交回到学生手中。但是,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被全盘否定,相反,却变得更加重要起来,而且对教师的知识、管理、技能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当组织者、管理者、激励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