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与式教师培训主张以行动促进理念的转变,将实践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之中,让受训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自主建构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使新课程的理念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参与式教师培训扬弃了讲座式的做法,更多地采用小组研讨形式,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访谈、问卷调查、座谈、辩论、观看并分析教学录像以及现场观摩等活动形式,更有利于受训者积极思考、自我监测、多向交流;
(三)参与式教师培训倡导培训者与受训者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使所有受训者都能够参与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术争鸣的气氛并为集体决策献计献策;
(四)通过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研究,真正摸索并初步找到提高翔安区师资培训水平和改变当前现状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二、形式多样的参与式培训活动
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作为“受训者”,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的选择权,在学校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共识,而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难以落实,其结果必然使教师被动应付,培训效益不高。几年来我区在师资培训上大胆改革教师培训体制,让教师拥有选择权,让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经过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师参与式培训实践,我区教师培训体制改革带来新变化,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立足区情,我们主要采取五大举措开展培训工作,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进翔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狠抓全员培训质量
每年利用寒、暑假举办基础教育全员培训活动,内容涵盖新课程培训、学科教材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新教师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等,培训形式均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进行。《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及厦门电视台均对翔安区卓有成效的师资培训活动多次做了专题报道。
例如:今年暑期的学科培训我们就是采用“参与式模仿培训”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要求教师扮演一定情境中的教学角色,还要反映参与者的实际教学经历。在这个过程中,相互还要讨论、对话,目的在于引起思考与分析,以便改进教学。
我们的具体活动过程是:先选择一些难以处理的教学情境作为角色扮演的内容,有实验教师、科任教师组成小组,在不讨论的情况下,扮演这一情境中的角色来处理这一教学实践。完成之后,讨论情景处理使用的策略。然后观看其他人的角色扮演,以指导者的角度观察,同时思考、对比自己的教学策略的优劣。
这项活动调动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培训充满了民主和谐、平等快乐的气氛,在愉快中相互学习、切磋研究,亲身体验了合作学习的过程,分享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深化教师岗位大练兵
实行多样化的培训与岗位大练兵相结合。大面积、全方位地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功、课堂考评、教育理论竞赛活动,进行学科小项目、小技能全员培训。同时,深入开展全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两笔一画”大练兵活动及中小学备课、说课、片段教学、命题、课例评析等岗位大练兵交流展示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实践及考评活动,让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让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每年按学科进行专业技能测试、考核定级。开展“强师能、促师德”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是对教师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该项活动内容包括三笔字、课堂教学大比武(小学、初中)、师德演讲比赛、电脑操作技能(NIT信息技术运用)、才艺展示(独唱、舞蹈、演奏任选一项)等五项竞赛项目,真正做到以赛促训,以训促赛。
(三)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为提高我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培训方式采取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区(校)培训相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要求教师积极参与、互相研讨、共同提高。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主讲教师省级培训,专业覆盖信息技术、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举办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核心课程7.0版本以上教材)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翔安区课件制作与展示”专题培训会等。以建设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出发点和需要,努力造就一支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新型教师队伍,深化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我区教育事业发展。
(四)启动名师带动战略
每两年举办一届“名师工程”评选,每届评选30名中小学名师并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由区委、区政府进行隆重表彰。评选过程采用自愿报名、学校推荐、平时业绩量化评分、专业技能测试、群众投票选评等形式,注重培训教师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被评为“名师”的教师,进行教学示范课观摩、讲座,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开辟“名师论坛”和“名师工作室”,建立教师个人博客,组建教师研究团队,促进教师间业务交流,使我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有计划选派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赴英、美、东南亚等国家教育考察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名师到省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培训,名师队伍在全区真正起到辐射引领作用,“推名师、育名师、用名师”在全区蔚然成风。
(五)坚持专家示范引领
先后邀请了原国家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韩绍祥教授、北大钱理群教授、北师大肖川教授、福师大孙绍振教授、福师大余文森教授、《中小学校长》杂志总编赵宏强教授、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张先明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伟博士等全国著名专家学者150多人莅临我区讲学,促进新课程实验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涵发展。专家的讲学将参与式、体验式等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三、新模式让教师培训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主要成果
1.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积极性。几年的实践表明,参与式教师培训激发了教师内在动力,这是师资培训取得成效的关键。正因为激发了教师内在活力,教师可以克服平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更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训中我们积极发挥本区优秀教师的作用,采用挂钩学校的形式,开展优化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内容不再是单方确定,而是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困惑,为充分发挥教研员专业引领作用,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及教科研水平的提升,根据各教研员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列出了教研员送培下校讲学课题一览表,由各中小学与相关教研员联系培训讲学事宜。根据教师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科教研员深入各校开展专题讲学活动,同时,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组织我区名师、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举办专题讲座,提高教学质量。定期组织校长、中层领导及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及培训活动,如坚持举办“校长论坛”、“教师论坛”、“科研沙龙”等活动也是我区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