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针对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积极性和满意度不高以及自我激励机制缺失的现状,提出教师自我激励理论,探讨了教师自我激励的作用和强化教师自我激励的策略,为学校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 自我激励 研究
目前,教师中普遍出现工作动力不足、工作热情淡薄的现象,根本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缺乏内在激励。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效率,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管理者有责任调动起教师的自我激励的意识,为教师创造自我激励的空间,让教师对自己进行激励,在承担工作责任的同时,也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
一、自我激励理论分析
(一)自我激励理论的提出
学校常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外部激励方式激励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勉励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这种外部激励方式难以确保激励的全面性和公平性,特别是如果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觉行动,其效力难以持久。美国激励大师吉米•道南(JimDornan)认为:“一个人开始激励别人前,要先激励自己,如果自己没有积极性,是不能调动起别人的积极性;如果自己没有信念,是不能使别人有信念的”。[1]可以说,自我激励的直接动力和原始动因是个人内心的驱动力需要。自我激励是行动动机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只有通过自我激励,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需要,达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美国情绪智力研究专家Goleman甚至将自我激励能力视为人类情绪智力的五大成分之一,他认为:“自我激励首先通过认知层面,对自己提出克服困难和坚持目标的理性要求,抵制本能所产生的退缩消极意念,转而沉浸于充满自信的积极情绪体验中,促成目标实现”。因此,自我激励是个人主动地通过对自己的认识,适时地激发和鼓励自己,并付诸实践,保持工作行为具有振奋和工作成果高效的动态过程;它是利用某种诱因使自己的潜力处于激活状态,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自己处于一种有活力的自觉行动的良好状态。自我激励是人的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国内外自我激励理论综述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86)在《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自我激励理论,对自我激励的内在机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认为“自我激励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应三个环节”。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学者克拉克(1998)提出了CANE 模型,对目标的追求和心智努力作为CANE模型最主要的动机目标,认———————————
作者简介:庄可(1973-),男,广东梅县人,讲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为“坚持性越高,心智努力水平越高,个体的自我激励水平就越高,也就越有可能完成给定任务”。美国学者里昂纳德等人提出了(1999)激励的五力模型,从个人组织和社会的需求出发,认为“拉力、推力、压力、规范力和自我激励五个方面在鼓励个人成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中拉力、推力、压力和规范力都属于外力范围,自我激励属于内力”。[2]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自我激励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罗崇敏教授提出的“创新激励论”,从利益激励、能力激励、权力激励和责任激励方面对激励机制创新进行探讨。熊川武教授提出“全面激励理论”,认为“全面激励包括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全素激励”。齐善鸿教授提出“战略式激励论”,将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的激励职能转化为帮助者和指导者,强调管理者的激励目标是帮助每一个人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激励。赵振宇教授提出“以人为核心的自我激励论”,对激励理论、激励作用、激励原则、激励目标、评价标准、激励艺术和激励方法方面作了系统论述。
(三)自我激励理论的特性
1、自我激励是将主客体融于一人的统一体自我激励同时拥有激励的主体和客体,但这种主客体的角色是由同一人承担的,即“我”既是激励的执行者,又是激励的接受—者,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融于单个的个人。[3]要搞好自我激励,则需要在融于一体的两个“我”中进行。
2、自我激励具有普遍的可行性自我激励一般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它可以根据客体“我”的需要和表现,由主体“我”执行并予以实现,既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进行,
又可以单独进行,具有多重的灵活的实现方式。自我激励不仅可以激励工作,还可以激励学习、生活等诸方面的活动,所以激励的内容也较全面系统。
3、自我激励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激励教师若想有效实行自我激励,首先就必须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具备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与外部激励相比,自我激励是一种高层次的激励;与物质激励相比,精神激励是一种更高层次激励。
4、自我的激励水平体现着个人成熟程度自我激励的发展过程与个体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心理成熟度以及不断地接受社会影响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若一个人能够主要依靠自我激励发挥自己持续的积极性,说明这个人趋向于成熟。所以自我激励水平是随着人的成熟逐步提高的,也是检验一个人成熟的标准之一。
二、教师自我激励的作用
(一)自我激励能够激发教师的潜能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经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即一个人在通过充分的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4]如果说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可用外部激励使之产生外,那么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将会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更有效地发挥创造潜能。这种内部动机,是源于个人所从事的活动本身而无需外力施加影响作用。如果教师对从事的教学研究工作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爱好,教师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得到成功的满足,那么教师就会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产生创造的内驱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发其创造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激发自己的潜能。
(二)自我激励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成就感
一些教师由于得不到领导的赏识的时候工作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工作的成就感就降低。这种需要领导赏识、外界认可的心理在每个教师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教师要想在工作发展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要积极转变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由外在的认可转化为内在的激励,学会自我激励。学会了自我激励的教师,在工作中,会努力从学生的一个微笑、一分关心中寻求自己的价值,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为此而感到高兴、满足,体验到较大的成就感。教师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重新定义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如意,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并以此鞭策自己,成为自己不断奋进的动力;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永远给自己希望。这种来自内心力量的自我激励,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