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注重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实践就十分注重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许多品格教育专家本身也是心理学家,如里可纳教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品格教育专家,同时也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在美国,几乎所有中小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心理辅导机构除了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活动外,还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如交朋友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心理治疗法等。我国在中小学,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很少,由于起步较晚,各方面还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如何看待心理咨询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心理咨询方法与思想道德教育其他方法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如前所述,美国青少年学品格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并能进行积极的反思,是他们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态度、价值、情感等心理品格的必要环节。只重灌输不重体验,有悖于人的心理的整体性和品格形成环节的完整性,良好的品格就无从谈起,提高学生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无疑也是空话。
再次,重视道德教育环境的培养,注重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形成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整体大道德教育模式。如前文所述,无论是里可纳的教育思想还是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实践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美国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环境的培养,学校,家庭、社区资源三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比较好。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必须整合和优化学校、家庭、社区资源,这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学校无疑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格的重要场所,而由于品格是在个体的全部知识和经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渐进、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因此学生良好的品格培养不仅只能依靠学校的教育,它还依赖于家庭、社区的有效参与发挥。因此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发挥三者的系统功能,使学校、社区、家庭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学校为社区建设、家庭和睦服务,社区、家庭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这种三者互动共同提高是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如何找到这种密切结合的纽带和机制,这不仅仅是学校考虑的事,各级政府与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在这方面应做更多的协调工作,把它纳入到社会发展的统一考虑中。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美国来说,虽然现已注意在学校教育改革中重视道德教育的问题,但由于其客观的社会和文化条件,企图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寻求成功的道德教育,那还是极其艰难而又长远的任务,因为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当然,里可纳直面青少年道德实践不足的现实,注重把道德理论同道德教育的操作性相统一;努力探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吸纳和总结其他学科教育的经验等等,这些无疑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