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里可纳教育思想透视下的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
里可纳教育思想透视下的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
来源:互联网 sk007 | 刘冬梅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里可纳教育思想;青少年;品格教育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文章从品格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主要原则及实践指导策略等方面对里可纳品格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当今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一些特色,结合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寻求其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 里可纳教育思想;青少年;品格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火如荼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在美国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当今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主流形式。在这一运动中,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特兰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教授托马斯·里可纳(Thomas·Lickona)无论在理论建树还是实践推广上,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的领导者和践行者,他把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盛的品格教育称为“新品格教育”,以此与传统品格教育相区别。本文力图通过对其品格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当今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一些特色,结合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寻求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些借鉴和启发。

  里可纳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 里可纳“品格教育”的内涵 托马斯·里可纳认为“品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道德价值所构成”,即“它是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好的品格“包括认知善、趋向善和为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动习惯。”[1] 这三者之间又成一倒“品”字形,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他看来,品格教育“是指通过认知、情感、行为等各方面培育人美德的过程。它可以广泛地通过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获得,包括教师的榜样示范、冲突解决的方案、讲故事、课程内容以及运用技巧等等。”[2]可见,里可纳对“品格教育”的界定在实践中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整合性。

  里可纳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里可纳认为,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核心价值观。他指出,道德价值可分为普遍的道德价值和非普遍的道德价值。普遍的道德价值即核心价值观,它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学校应当向学生传授普遍的道德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核心的价值观呢?他指出:“尊重和责任这两个价值观居于普遍的公共道德的核心地位,它们在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双方面都有显著的客观意义,尊重和责任价值观对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对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类民主的社会,以及对公正和平的世界都必不可少。” [3]里可纳详细地论述了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普遍价值观体系的内涵。尊重意味着认真对待某人或某事的价值。它有三种主要形式: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所有形式的生命,以及滋养着它们的环境。尊重自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我们的生命与身体的内在价值;尊重他人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我们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及我们自己;尊重整个复杂的生命之网,要求我们的行动顾及自然环境,即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系统。里可纳还认为,从尊重和责任这两个基本的美德可引申出其他相关的更为具体的美德形式,如诚信、忍让、谨慎、助人、同情、合作、勇敢、正直。可见,里可纳从美国青少年道德危机的分析中抽象出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美德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及环境的尊重和责任是学校的首要使命。

  里可纳品格教育的主要原则 作为“品格教育联盟”(CEP)主席,里可纳提出了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 [4]。

  1. 品格教育积极促进核心伦理价值观,如尊重、责任等,以此作为培养良好品格的基础。

  2.“品格”必须是一个包含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在内的综合性概念。

  3. 有效的品格教育需要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综合的方法,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进核心价值观。

  4. 学校必须成为一个充满关怀的社会群体。

  5. 要形成良好的品格,学生就需要有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

  6. 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一种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要体现对所有学习者的尊重并有助于他们学业成功。

  7. 品格教育应尽力激发学生发展良好品格的内在动机。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应力求培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部信念,降低学生对外部奖惩的依赖性。

  8. 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应该成为一个学习的、道德的集体,所有成员都承担品格教育的责任,并努力遵守和奉行教育学生中倡导的核心道德价值观。

  9.品格教育要求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

  10.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建设。

  11. 品格教育的评价应把学校的品格、全体教职员工在品格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在良好品格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这11条原则既是学校和其他组织实施品格教育、策划品格教育活动的准则,也是一个评价品格教育方案、著作和课程等的标准。

  里可纳品格教育的实践指导策略 在品格教育的实践指导策略上,里可纳提倡“综合方法(Comprehensive Approach)”。“一旦我们有了品格的综合性概念,我们就需要一个综合性方法。” [5]如前所述,品格是综合了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因素,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品格,需要综合学校、家长、社区以及教室内所有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以此作为影响品格发展的工具。里可纳在总结以往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吸收了有关道德教育理论学说中的有益观点,由此,他提出了12种有效促进品格教育的实践指导策略。[6](1)教师应成为关心者、道德榜样和指导者;(2)创设一个充满关爱的班集体;(3)制定并实施道德纪律;(4)创设民主的班级环境;(5)通过各种学科课程教授价值观;(6)合作学习;(7)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8)注重道德反省;(9)教会学生解决冲突的技能;(10)促进学生对班级以外世界的关心;(11)创设积极的校内道德文化;(12)注意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支持,使之成为品格教育的协助者。可以看出,在里可纳提出的综合策略中,前9个属于课堂层面的策略,后3个则属于学校层面的策略。在教育主体上涵盖了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和家长,从而利用了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把学校的一切行为都纳入到了品格教育中,学校本身就成为了一个道德社群,学校教育成为一种道德实践;而且在空间上涵盖了课堂、学校、社区等一切环境。

  二、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特色

  在里可纳品格教育思想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品格教育在中小学校园中又显示出自己的发展特色。

  (一)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目标明确,凸显政治性

  从表面上看,美国学校没有道德或品格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品格教育目标从来就是十分明确,可以说是“虚中有实”,有实无“名”,就是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好公民,好的家庭成员,好的社区成员,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负责任的世界公民”。由于美国多民族、多种族和教育管理的州权制特点,在全国并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中小学品格目标大纲。如里可纳教授为小学设定的品格教育目标包括(1)促进儿童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建立合作与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2)完整道德人(Full Moral Agency)(知善、爱善、行善)的成长;(3)在学校和班级里建立以公平、关怀和参与为基础的道德团体。[7]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潍坊学院学报《潍坊学院学报》
《潍坊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2001年,由潍坊学院主办、山东省教育厅主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
中国进出境动植检《中国进出境动植检》
《中国进出境动植检》由国家动植物检疫总所主办。 《中国进出境动植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
体育与科学《体育与科学》
《体育与科学》(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是由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获省体育科学学会集体奖、杂志副主编程志理获“全国青年编辑奖”。 《体...
江淮文史《江淮文史》
《江淮文史》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4-1119/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往事漫录、...
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创刊于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主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
中译外研究《中译外研究》
《中译外研究》(半年刊)创刊于2003年,以中译外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汉英、汉日、汉俄等语言的外译问题,总结提炼出适合中译外的理论与原则,描写解释翻译现象。为实现这...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