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内容丰富,呈现多样性
美国多民族、多种族和教育管理的州权制特点,美国公立中小学校课程和内容由各州和地方教育当局决定,因而并没有全国性统一的中小学品格课程和内容。不同的州、学区、各种组织和教育专家,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品格教育内容,从而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但不管如何,在学校开始进行品格教育之前,第一步就是确立每一所学校或学区所理解和认定的核心道德价值和美德,追求一套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或价值,是实施品格教育的关键性的一步。各个学区和学校在具体实施品格教育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学校和社区达成的道德共识,或者直接采用教育组织或教育专家提供的资源,如由里可纳教授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引出的其他一系列的价值,如勇敢、公平、诚实、自律、合作、关心等,或者做一定的参考或修改,然后融入学校的课程和活动中。由此可见,品格教育内容有着核心的明确的道德伦理价值,它是直接的而非间接的道德教育。
(三)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实施途径,表现出较强的渗透性
从里可纳品格教育的12条实践指导策略中可以看出,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实施途径是灵活多样的。
1.正面引导法。教师有直接教育儿童价值观的责任,并通过教育使儿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提出核心的价值观念,提供学生直接学习这种价值观念的时间表和机会,并且教师的道德观不能模棱两可或态度中立,而要径渭分明;2.学科渗透法。通过各门学科渗透品格教育是美国品格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3.道德角色法。通过榜样,角色替换,教育模拟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角色承担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增加亲社会行为,如友好、助人、关心他人等,加快儿童的道德社会化进程;4.环境熏陶法。里可纳教授认为,一个学校所传播的价值观念一定与这所学校的风气有关,因此他特别强调学校、社区、家庭合作,为学生创设全方位的品格教育环境。例如,父母参与的方式可以是以家庭作业、家务劳动为重点,由学生和父母合作共同完成,从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等;社区可以通过提供经费的方式来资助出版、提供实习基地等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此外,在美国还有大量的博物馆和纪念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免费开放,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国价值观教育;5.人机互动法。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不断普及化,美国利用先进的网络进行品格教育。目前,“第4R和第5R研究中心”,“品格促进联合会”和“品格教育联盟”等多种组织在网站上建立了信息交换中心和大规模的品格教育资源库,免费为青少年提供大量的品格教育资,登陆www.cortland.edu/character, www.charactercounts.org 和www.character.org等网站就可看到美国各州对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政策与研究报告。如果在品格教育方面有疑问,可求助于专家提供的分类指导来解答疑难问题;如果有品格教育的见解,还可以直接参与专题论坛等栏目进行讨论;6.实践活动法。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特别强调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品质的重要性,各校纷纷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学习,让学生到福利机构进行无报酬义务劳动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重、公平竞争的意识,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协作的精神,从而弥补课堂教育中的不足。
三、启示与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里可纳品格教育思想及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一些做法对我们颇有启发,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一)理论上的借鉴
道德教育应扎根于道德教育实践,探索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里可纳不是一位学院式的学者,而是一位具有强烈“问题意识”时刻关注道德教育的实践家。他的理论始终依托道德教育实践,始终把人看作是道德生活实践的主体,主要用学校道德教育的事实来陈述自己的见解,如里可纳提出的以“尊重与责任”为普遍核心价值观是在反思批判并超越其他各派道德教育理论基础也得出的,比较符合学校教育实际;而且注重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注重把学校、家庭和社区的道德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注重把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德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他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如何指导学校、社会以及家庭有效开展道德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正是品格教育之所以被广大实践工作者接受和运用,在美国中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上,经验的积累多于理性的批判。教育科研机构在指导、推动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实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有在专业研究人员走出理论的象牙塔,来到学校教育实践中才能体现。因此,我国理论工作者应大力提倡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生活,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扎扎实实从实际做起,在理论深度、广度下功夫,力求使研究能够达到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整合,探求富有实践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指导变革时代的道德教育实践。
(二)实践中的启示
1. 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实现文化整合,构建适合新时期社会和时代所需求的现代道德教育内容体系
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抛弃传统,文化就会失去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的道德教育更应注意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中把尊重(Respect)和责任(Responsibility)这两方面教育的重要性与对儿童进行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教育相提并论,称之为“第4R和第5R”,很有特色,对我们有一定启发,也可作为我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借鉴。除了前文所述里可纳教授对尊重与责任所引申出其他相关和更为具体的一些含义之外,我们认为尊重还应包括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尊重自己的祖国,尊重一切劳动成果和艺术成就等;责任当然也应包括对自己工作、祖国、历史、社会及全人类的责任等等。把尊重和责任作为道德教育条目,其中也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并有较强的操作性。青少年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让青少年从小养成对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一个小动物、一种小植物的尊重和责任,就能逐步扩展到今后对自己,对家庭成员,对邻里亲朋,对学校师生,对社区一切机构工作人员乃至对整个国家和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责任,以及对公共财物,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责任。
2. 拓宽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
里可纳的教育思想中具体的方法策略非常丰富,而且大都经过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前文所述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灵活多样的实施途径就是印证。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反观我国的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及团队、党组织活动等来实现,方法多为教导式,学校、家庭、社会、传媒等道德教育影响的相互配合较差,这也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