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注重内化。正如前文所论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宗旨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以及大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接受、认同及实践,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是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前者要求我们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后者则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只拘泥于灌输式的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改革应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8]教师应在教学中创立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精神,敢于向自己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回答教师的提问转为学会向教师提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把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和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角色的新模式。此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满堂灌式”、“填鸭式”授课模式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双向互动式教学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当然,对于教学手段的改进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关键是电化多媒体的合理应用。不能因其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足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而流于“多媒体化”,再好的形式也是要为内容服务的。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从学科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诉求;又要遵循学习主体理论,切实发挥学生主体性,体现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窠臼中解放出来的人文关怀。
4.余论
总之,现阶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旨。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把培养学生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坚持“继承与创新、突出主旋律与拓宽新领域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又及时联系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状况以及党和国家的新政策去拓宽学生的新视野新知识。[9]
参考文献:
[1]聂毅.议高职实践教学定位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2(31):2.
[2]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8.
[3]王帆宇.人文教育: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J].现代教育科学,2011(1):50-52.
[4]谢旭辉.用科研方法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8):59-64.
[5]王雄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摭论[J].江苏高教,2010(3):80-82.
[6]胡淑珍.论教学规律的特点—兼论教学论教材中的某些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9(5):62-65.
[7]张洪儒 谢志英.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9-141.
[8]王晓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6(7):69-70.
[9]单美贤 马万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03(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