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学科特点决定着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中人文关怀的特殊作用。实效性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得不承认的客观现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文章从新世纪、新时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实效性为直接目的,分析了人文资源培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可能性,探讨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关怀;创新思维;实效性
任何的教学改革都是为了增强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提高实效性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直接目的,更是衡量和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1]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以及大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接受、认同及实践,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程度。以往谈到的改革往往是围绕提高前一方面的实效性进行的,本文则主要探讨如何侧重提高第二个方面的实效性而进行改革。简单地说,应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四有”新人为宗旨,着重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怀功能。
1.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1.1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人类社会从经济时代划分可以分为以土地、劳动力为资源的农业经济时代,以自然矿物质为资源的工业经济时代,以知识智力为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2010年知识经济时代真正到来。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以智力资源(以智力劳动为主的人力资本、构成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即知识资本的统一)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形态。[2]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质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它是对工业经济时代的扬弃。它将人类主导资源由能源、物质变为知识,并且会更加注重人类自身价值尊严和潜能的开发。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素质和创造能力强的人力资源是各国和企业竞争的焦点,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源。
1.2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而创新型国家要由创新型人才来创造,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当前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是,作为创新型国家,至少要具备四个特点:(1)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究开发(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3)科技进步贡献率要在70%以上;(4)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绝大部分。按照这四条标准来衡量,很显然中国还不是创新型国家,而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于一个正在追求跨越式发展的大国而言,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只有如此,方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3 人的本质彰显的价值取向。“发展”揭示的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这样看来人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创新,而这一切必然以人为主体,是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变客观世界,借以创制新事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史,也是一部向外改造世界、向内改造自己从而不断走向自由与进步的历史。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和价值也就是创新,他从实践的根本观点出发,指出人的创造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其创新性的表现,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地否定现实、发展现实、超越现实,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使人类的创新性得以更充分地表露出来,使人的本质属性更为丰富和完善。
2.人文资源培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可能性分析
2.1 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来看。创新的主体是人,任何方面的开拓、扩展都有赖于主体自主性的发挥和自身潜力的挖掘。人文土壤的培植、人文氛围的创造,将为研究主体提供多样的视角和丰富的思维图式。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求高校在办学理念上把创新作为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上,着重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突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在学校管理上,更加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校园文化上,更加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环境。可见我们不但要强调科技自身的创新,还必须重视学校思想、人文精神的创新。
2.2 从人文教育对创新思维培养的功用来看。
2.2.1为创新思维的培育及发展提供动力。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人的全面发展时提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它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决定了当今高等学校既要重视其工具性的功能,即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又要重视其目的性功能,即塑造人的精神家园和思维能力方面功能。人文资源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创新的目的也就在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两者关注点的共通性使人文资源可以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及发展提供动力。
2.2.2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当前学生、尤其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普遍面临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对缺乏的现实困境而正加剧有机土壤的缺失,人文知识困乏使得学生在知识视野的拓展和思维方法的贯通上大受限制。这就为我们从人文教育的视角探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现实途径提供了有利的根据。一方面,人文教育为创新思维的演生拓展了坚实广阔的知识视野,惟有立基于广阔的知识视野之上才有可能在触类旁通中悟出思维方法的形而上之道;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对整体世界规律性问题的哲学式关注,为知识的创新提供了贯通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2.3为创新思维的培育打造安全、自由、健康的环境与发展方向。20世纪科学的空前繁荣与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人类造成了诸如战争、环境破坏以及人自身危机等巨大的灾难和威胁。“现代科学或现代文明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解决危机的关键在于对科学在观念上的正确把握和定位,而这有赖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清晰体认、有赖于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弘扬。[3]人文教育可以做到弥补科技创新的不足,促使其以人文理性力纠当前工具理性单向度发展的偏向,保障创新思维本身健康向上的发展维度。同时人文教育本身的政治性关怀与社会性关注,有助于为创新思维创造自由宽容并充满竞争激励的社会环境,使人的精神、思维在自由状态中得以展开创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