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集体舞《邮递马车》这个活动中,在学习三步一点这个步伐时,我出示了预先设计好的动作图谱,让幼儿仔细观察脚步的走法,虽然幼儿在理解中有些争议,但这更加加深了幼儿对动作的印象,增强了形象记忆与已有经验的迁移,为幼儿合拍准确舞蹈提供了方便。不一会儿幼儿很快就能自己边看边练习,而且能做到动作整齐、准确。而这种效果以前通常需要教师带领示范做几遍后才能达到。当幼儿学会了三步一点这个步伐后,我又出示了蓝色小圆和粉红色小圆这样的图谱,让幼儿排成男孩、女孩各一排,面对面站的队形,当图谱一出示,幼儿马上就明白了该怎样站。队形变化是集体舞的的核心。通过队形谱,使动态的变化转化为静态的图示,让较难控制的变化转化为方向线路分明的图谱。运用图形谱让幼儿感知理解了队形的整体变化,把此变化内化,运用到自己的动作中,使幼儿对队形的整体变化效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舞蹈中的队形变化提供了方便和快捷。
我觉得在舞蹈动作学习中应活用图谱,虽然传统的舞蹈教学法多采用“口传身授教学法”,这方法现场感极强,但会束缚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图谱的运用,能让每个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促进幼儿有意注意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保证了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幼儿学会参照图谱练习后,一方面克服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可以自己边看边研究边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分出身来,融入到幼儿中去,和他们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更直接的指导。对能力差的幼儿可以和他一起练习,进行帮助和鼓励,使他能跟上集体的节奏;对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引导他在看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编,尽量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材施教。同时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对不足之处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总结经验。
四、根据语言接受特点,采用指令语言教学
在以往的幼儿园集体舞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要对集体舞的动作要领和活动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讲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忽略了幼儿语言接受的特点:对于简单的指令性语言,幼儿能够较为准确地接受;对于冗长的叙述性语言,幼儿反而难于理解。幼儿园集体舞教学中的“指令性语言”是指在幼儿园集体舞的情境中,当幼儿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时,教师用简洁的动作语言给予他们明确的指示。如:在集体舞《剪羊毛》教学中,当幼儿看懂了队形站立的图谱时,我说:“ 请小朋友按图谱的对形站好。”当发现幼儿都挤在一起时,我又说:“看看黑板上的小朋友是挤在一起的还是分开的?”幼儿发现图谱上的队形是分开站立的,于是,我说:“赶快自己调整一下。”幼儿很快便站好了。
同样我在上集体舞《邮递马车》时,当幼儿看懂了队形站立的图谱时,我说:“男孩一排、女孩一排,面对面站好,明白怎么站了吗?我数到三,看你们能不能站对。一、二、三”当我发出停止信号后,以最快的速度检查大家任务完成的情况,当我发现大家都站对时,立即用真诚肯定的语气说:“好!”
幼儿园集体舞教学中运用指令性语言的效果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关注到全体幼儿、发现错误,并能运用指令性语言及时纠正幼儿的动作,提醒他们及时地变换方向。从而体验集体舞所带来的快乐、舒适和自由的感觉。教师的语言指令性要很明确,让孩子知道现在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教师都要交代得十分清楚,这样学生有了方向,活动就会顺利展开。文章引用自: 因此,在集体舞教学中,“指令性语言”的应用是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学策略之一。
五、根据观察事物特点,选用饰物标志教学
在以往的集体舞教学活动中,尽管老师反复向幼儿讲解哪一边是左、哪一边是右,可是在实际活动中,幼儿却还是经常分不清左右,这是长期困扰老师的一个问题,其原因在于幼儿的空间知觉发展较为迟缓,要在一个舞蹈中,在不同的空间方位上分清左右,对每一个中班孩子来说都并非易事,搞不好就会导致幼儿方位错乱,不能愉快地进行舞蹈活动。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根据幼儿在对事物的观察上对特殊刺激物有强烈感知的特点,通过给孩子的脚上(或手上、身上)戴上特殊饰物(如小花、小红布条等)的方法帮助幼儿区分左右、变化队形,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经过长期的训练,从而发展了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如:我上集体舞《邮递马车》时,我发现许多孩子在学习三步一点这个步伐时,都不能分清哪只脚先走,思考后我决定在每个孩子的左脚上扎一条小红布条作为标记,来帮助幼儿解决哪只脚先走这个问题。在示范、观察、练习后,孩子们发现了小红布条标记的提示作用,通过对饰物标记的观察,幼儿轻松地学习了三步一点这个步伐,很少有幼儿会出现走错的现象。同样,在集体舞《交换舞伴》活动中,我给每位幼儿在左脚上戴了一朵小花,让幼儿轻松的完成左脚起步、变化动作,无论幼儿站在那个方位上都不会做错。活动中小花不仅帮助孩子掌握脚步,又增强了舞蹈的趣味性,帮助幼儿展开一定的想象和联想,促进幼儿对动作和音乐的表现。
在集体舞教学中,不仅仅需要老师自身的舞蹈素养、调控能力,更需要孩子的纪律、乐感、合作能力、空间方位感等诸多方面的配合,而幼儿的空间方位感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饰物标记的运用来解决这一难点。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运用提示语“戴手腕花的手或不戴手腕花的手”等,而中大班戴了手腕花就可以运用提示语“用右手打招呼、用右手握手、用右手拉右手,右肩靠右肩”等,促进幼儿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
六、根据学习模仿特点,应用类比迁移教学
在以往的集体舞教学活动中,有些动作、情景是以往幼儿学习掌握或经历过的,可在下一次的集体舞学习中,幼儿却不能熟练加以应用,产生了“回生”现象,而其原因在于幼儿平时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模仿”,还没有真正学会知识技能的“迁移”,因而也就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学习者能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学习中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是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目的。“教,是为了不教”,迁移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集体舞活动中,如何让幼儿学会迁移呢?
教师必须有意识培养幼儿发现类似的能力,即类比能力。因为发现类似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运用前后联系、比较学习的策略,帮助幼儿去发现与觉察复杂纷纭的现象之间的共同要素与相似联系,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可以从两个维度上进行类比:
一是在发现情境相同的情况下寻找类似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学习集体舞《阿婆买蚝》时,幼儿发现《阿婆买蚝》的队形变化和音乐结构和以前学过的《交换舞伴》有些相似。两者都是单圈邀请舞、音乐都是由六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幼儿迁移《交换舞伴》中帮助幼儿解决时空推理难题的方法,以便更快更好地解决《阿婆买蚝》中的时空推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