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幼儿园集体舞教学的实际,针对以往集体舞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在探索反思的基础上,对幼儿园集体舞教学应如何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提高,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 特点 能力 集体舞 方法
集体舞的要素包括动作、队形和音乐。因此,在为幼儿选择集体舞活动的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特点,从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视角,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并采取适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幼儿园集体舞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幼儿在集体舞中,不但从音乐和活动中获得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的培养,而且在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集体舞中,在音乐带来的宽松氛围里,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使幼儿大胆尝试、相互配合,从而获得愿交往、善合作、守规则、能创造等舞蹈知识以外的品质。幼儿集体舞,促进了孩子们相互间的友谊,在自信心树立、个性塑造和集体意识的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根据幼儿的特点,探索幼儿集体舞教学的有效方法,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在如何根据幼儿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幼儿能力发展方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根据参与活动特点,创设游戏情境教学
在以往的幼儿园集体舞教学中,不少老师采用正规化的教学形式,老师一本正经地教,可幼儿却难于专注地学,教学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便是老师忽略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特点: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征,对于具有情景性、娱乐性的各种游戏,幼儿都乐于参与。因此,教师在为幼儿选择好合适的集体舞活动材料后,应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智慧的舞蹈学习氛围。使幼儿置身于故事化的情境中,赋予教学内容以游戏的“生命”,从而使教学目标这一外部要求内化为幼儿行动的愿望和动机,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发挥教师教学技巧和策略在集体舞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集体舞《蚂蚁搬豆》教学活动中,幼儿需要学会在圆圈上走“S”型路线,并连续钻进钻出三次。如果按照正规化的教学的形式:先讲解----再示范---最后练习,这样的舞蹈队形对幼儿来说,要很好地掌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若能根据舞蹈材料内容创设游戏情境,寓教于无形,使“走队形”真正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则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既让幼儿学会了“S”型路线的走法,并且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完成连续钻进钻出三次的动作,促进幼儿动作学习能力的提高。这里,教师不妨设计一个“蚂蚁搬豆”的游戏情境,并为“蚂蚁找豆”的经历配一首诙谐有趣的小儿歌:小蚂蚁!钻出来,后面看一看——太瘦了!(提示幼儿从内圈钻出来,站到外圈幼儿的背后)钻出来,前面瞧一瞧——太小了!(提示幼儿再次钻进内圈,站到外圈幼儿的面前)钻出来,后面看一看——长歪了!(提示幼儿从内圈钻出来,站到外圈幼儿的背后)绕一圈,好好瞧一瞧——找到了!(提示幼儿围绕舞伴转一圈)在儿歌的帮助下幼儿很容易按规定路线正确行走,并迅速找到自己的“小豆子”。因此,创设适合幼儿的舞蹈游戏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幼儿迅速掌握舞蹈,发展动作学习能力。
二、根据情感情绪特点,运用情趣激发教学
在以往的集体舞教学活动中,不少老师是单纯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来组织教学的,因此,整个课堂缺乏生气,教师教得辛苦,幼儿学得无趣,究其原因,老师缺乏情感的投入,难于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和积极情绪的产生便是原因之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情绪对于维持人们的活动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如何根据幼儿情感情绪发展特点,激活调动幼儿的积极情感和情绪,对于顺利完成集体舞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幼儿情感情绪的激活,美感的产生,是由客观对象相似信息的输入与主观早已储存在大脑中的“相似图式”进行匹配的结果。简而言之,情感、美感、趣味源于客体与主体间以相似关系为前提的互动与共振。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主体)感情和兴趣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输信息的角度和能力。因此,在集体舞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信息的传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以激发幼儿的情趣,引起幼儿在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幼儿情感情绪的发展和动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从众多舞蹈材料中彰选出那些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最为相似的东西。“相似”包括“同”与“变异”,因为没有“同”就不能继承,而没有“变异”就不能发展和提高。例如,集体舞《卖汤圆》的创作思路就来源于幼儿的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对传统元宵佳节的参与和对汤圆的喜爱。舞蹈中的做汤圆、煮汤圆、卖汤圆等动作都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与幼儿平时的游戏活动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集体舞《卖汤圆》中需要一个小朋友扮演顾客,另一个小朋友扮演卖汤圆的人,两人跟随音乐合作完成做汤圆、煮汤圆、卖汤圆的动作,这又是和平时的游戏有所不同的,这一“差异”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情趣,使幼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要善于把舞蹈材料的内容经过教师事先的消化、融通,调制到能够引发幼儿“共鸣”的水平上,用相似于幼儿思维逻辑的、精练形象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体态、动作、表情以及相似的情境去点醒、激活潜藏在幼儿内心的情感和兴趣,以促进幼儿的自觉学习。例如,集体舞《小兔捉迷藏》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教室里放六张小椅子,并把它们围成一个圈。教师先扮演兔小姐找地方把自己藏好,接着再扮演兔先生在小椅子中钻进钻出地仔细寻找,最终在第三个小椅子处找到了兔小姐。整个过程像在演哑剧一样,动作夸张、表情丰富。虽然教师至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但所有幼儿都全神贯注地观看表演,完全理解故事的内容,也能熟练掌握舞蹈中复杂的双圈“S”型行进路线。如果仅采用语言描述或画图的方式告诉幼儿队形的具体变化,相信幼儿一定不会感兴趣,最终也难以掌握队形变化。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先转换角色,用类似于幼儿的思维换位思考,制定适合幼儿的具体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要投入真情实感,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根据注意想象特点,巧用直观图谱教学
在以往的集体舞教学中,不少老师对集体舞动作要领讲得很详细,可幼儿却难于集中注意力听讲,在练习时动作常常走样,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忽略了幼儿注意和想象发展的特点。幼儿期是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的时期,如果要幼儿象成人那样,光靠意志来参与学习活动,那将是很困难的,幼儿期的想象能力发展较弱,要幼儿凭借老师的语言指导来想象动作,是比较难于实现的。因此,我除了运用直观的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外,还增加了直观图谱,让幼儿自己能够借助图谱,边看图谱边练习,在专心研究图谱的同时,也就相应促进了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