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中学生物课程标准里,十个一级目标中,最终归于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我们在强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阴阳平衡理念的植入,对于孩子的生存、健康、升学、恋爱、就业、成家、心理健康、快乐、幸福等等都比较重要。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世间万物无不处在动态的平衡与不平衡之中。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相互交织、重迭交叉,构成一个有序、联动、循环的全息场景。在这个全息场景中,矛盾永远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始终。但我们从平衡论的角度,也可以认为物质世界的“对立统一”运动,也就是物质世界的“平衡与不平衡”运动。如自然、社会、人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平衡与不平衡运动。
动物的平衡关于动物的平衡,老百姓有句俗语叫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海带,海带吃黑泥,黑泥吃大鱼。实际上是微生物吃大鱼。最后形成一个小的“生态循环”。
大家都知道大鱼吃小鱼是普遍的,但却也是有选择的。海洋中的鲨鱼非常凶猛,但它对一种叫导鱼的小鱼从不伤害。鲨鱼只有跟着这种小导鱼,才能比较容易的找到大黄鱼或其它猎物。有一种叫花鳍的小鱼,可以在水中自由来去,根本不用提防大鱼的突然袭击。它们一般都住在艳丽的海葵或海绵附近的岩缝里,常常接待来拜访的包括鲨鱼和翻车鱼在内的大鱼。这些大鱼虽然凶猛,几乎见鱼就吃,但对花鳍鱼特别客气,因为它们生活中离不开花鳍鱼,需要它来帮助治病。花鳍鱼也很热情,总是细心地吃掉大鱼身上的死鱼皮和寄生物。有时,大鱼还张开一片鳃盖,让它们到体内检查、清理,然后再张开另一片鳃盖让它们出去。
植物的平衡 农作物中,玉米和大豆是亲家,玉米需要氮肥,大豆的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在土壤里,为玉米提供氮肥,使玉米茁壮成长。棉花、小麦的根系分泌物能促进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生长,所以种植棉、麦以后,宜种植豆科植物。韭菜同甘蓝间种,能减轻甘蓝的根腐病。
植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和动物的神经十分相似,只不过速度较慢,每秒钟上下仅传递一厘米。像含羞草不仅羞见暮色,就是用手轻轻抚摩一下它的叶片,也会“不好意思”地自动合拢。这种含羞姿态就是体内的“信息传递”。“智力”已不属动物脑细胞所独有。树木看似无情却有情,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一体,人亡物悲,确实是自然界普遍联系的又一种情形。也是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事物生存的必然联系,其意义同样可以体现在生产实践上。掌握其相生相克的互利关系,就可能“以他平他”的“生物防治”理论,对大田作物合理布局,发展生态农业为人类造福。注意把相互有利的栽在一起,千万不要让冤家对头同居,以免同室操戈,两败俱伤。
世界上各种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在各自系统中,各种生命个体之间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维持着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如果系统内某些生命个体,特别是起主导作用的个体发生了突变。就会破坏整个系统的平衡,影响其它生命的生存与发展。
浩瀚的宇宙是一个自然平衡的世界。无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植物、微生物,都在遵循这个原则“天道乃损有余而补不足”。恩格斯也曾指出:“不仅我们的行星群绕着太阳运动,我们的太阳在我们的宇宙岛内运动,而且我们的整个宇宙也在宇宙空间中运动,和其余的宇宙岛处于暂时的相对平衡中,因为甚至自由浮动的物体的相对平衡,也只能存在于相互制约的情形之下”。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其实,生命的真谛是动、静之间的平衡。为什么物理运动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象,因为有两者才能维持平衡。地球为什么存在地震和火山?因为只有两者才能把地壳运动和地核反应所蓄积的力量“抵消”而恢复平衡状态。什么是核能?核能就是利用自然平衡原理,因中子、质子过多过少而不稳定的原子进行聚裂反应,生成相对稳定原子所释放巨大的能量。
《类经图翼》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易传》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相合,万象乃生”。在整个生命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阴阳互根、共存的关系。一旦“阴阳离决”,“同则不继”生命也就终止了。天和的平衡机制就在于:天道乃损有余而补不足。“万物皆统一在道中,道的主要特点就是无休止的自发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性;阴和阳是变化圈的两极,道的所有表现形式都是这两种对立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世间万物无不处在动态的平衡与不平衡之中。
二、事物都有保持和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 事物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即事物与身俱来的“求生”本能。表现为物质本能地合乎规律的运动。如向日葵会自动朝阳、小燕子会自动趋暖避寒、鱼生来就会游水、鸟生来就会飞行,太阳、月亮自然循环、四季轮回,植物生、长、收、藏、光合作用,动物生、长、成、亡、自我调节,生态环境自身的“自净作用”。生物的“趋向稳态”、“自调”、“新陈代谢”。人体的“免疫功能”、体内水液调节、动物自动求食、疗病、趋利避害,自然界食物链、相生相克链的自然形成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本性,非“人”力所能为。
在初中生物进行教学时,讲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学生的难点,也是学业考试的重点。把两者合并,光合作用比喻为“存钱”,呼吸作用比喻为“花钱”,存钱大于花钱,则有盈余,生物体表现为生长;反之,生物体萎缩。同时学生也理解了“存钱”和“花钱”都是生物体所必须的,新疆的哈密瓜之所以甜,因为白天存的钱多,晚上花的钱少,大棚生产晚上必须低温……
三、事物发展是由“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永恒运动。 由于事物都具有“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所以,它们在趋向自身平衡的过程中,必然会与“相关事物趋向自身平衡的运动”发生分歧、摩擦、对峙、冲撞、甚至是对抗,直至双方达成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但这个相对平衡很快就会被“其它相关事物的趋向自身平衡的运动所冲破”形成不平衡。从而产生“不平衡……新平衡……新不平衡……”的交替、融合的循环运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