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强化区域性、增强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通过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或为地方行业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因为从根子上说,学校属于国家不属于市场,企业是否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或吸纳毕业生,对学校的办学影响不大。这就使学校失去了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服务意识不强、地域特色不鲜明,甚至出现“千校一面”的状况。导致服务意识不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传统观念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职业是伟大神圣的。教师是教师育人的,不是来办企业的,他们不愿或不屑与“生意人”打交道,更不愿为“生意人”打工。学生也认为自己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为企业“干活”的,与其为企业“白干活”,还不如回家打工赚钱。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深、联动不强。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不仅要更新思想观念,更要改变现有的办学体制机制。虽然在国家层面上短期内难以实现,但在学校层面上示范性院校可以拿出勇气进行大胆尝试。
服务社会仅仅靠强化服务意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提高服务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职院校已经逐渐认识到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服务社会的渠道、形式和频率都有了极大提高,但服务的内容、质量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基本形式,目前基本上都停留在浅层次上交流与合作。最常见的是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学校聘请企业相关技术能手来校做兼职教师、指派教师下企业锻炼,或双方合作办学等等,很少能够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或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即便有,也只是个别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事,与学校没有多大关系。这也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攻关能力,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或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使教师愿意深入到企业,全面了解和把握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其摆脱困境。
服务能力不强还表现在岗前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等方面。岗前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主要功能之一,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由于多种原因,这种职业培训模式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开展,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社会对劳动力的技术含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经过培训就能上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就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全社会每一个自然人在成为职业人之前都要经过岗前或职业培训。如此大面积的岗前培训不是企业自己能够完成的,也不利于企业的成本节约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职业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去“充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的观念将会深入人心,职业继续教育将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将成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已接近尾声,也使我国高职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后示范时代,要想使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必须要在“高”字上求突破、在“服务”上下功夫。作为高职教育排头兵的示范性院校,应在这一问题上深入思考,率先行动,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