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最后,人文素养是学会做事的重要前提。我们古人常说,先做人,后做事。意思是说,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如果连“人”都做不好,怎么谈得上“做好”事呢?做出来的恐怕也只是“坏事”。
二
如何在这“三高”上求突破,实现自我发展的新跨越,进而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这是后示范时代我国示范性院校所面临并必须予以解决的迫切问题。
首先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想做到这一点,一定要解决和处理好“动手”和“动脑”的关系。强调实践性、重视动手能力的教育理念已经在我国高职院校广泛推广开来,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改进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没能通过“动手”带动或“逼迫”学生“动脑”,以至于出现“动手”过多而“动脑”过少的现象,其结果是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对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他们思考习惯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在实践性课堂教学中以“动手”带动或“逼迫”学生“动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实践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其中有操作不当的,更多是因为相关的技巧和理论知识没有掌握牢。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问题出在哪儿、应怎样解决、可不可以用其他更好的办法来代替等等,使学生学会思考、乐于探索,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在建构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充分考虑职业技能的体系性和层次性。任何一门专业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知识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一个由易到难的阶梯层次。因此,在建构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根据这一专业的自身体系确定教学范围、分清教学层次。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这门专业时需要掌握哪些职业技能,哪些不必要或不需要掌握,其次要分清哪些是最基本的职业技能,需要在一年级掌握;哪些属于提高的职业技能,需要在二年级掌握;哪些是发展的职业技能,需要在三年级掌握。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标准对此都作了明确规定,但设计不系统不科学、落实不认真不到位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导致实践性教学内容简单、重复、交叉、前后脱节等,不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更不利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在教学模式上,可以以“工作室”、“研发中心”等形式,由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高的教师带领学生组成科研团队,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和科技攻关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具有创新思维和一定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
职业素质的培养,应始终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当中。既要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又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予以加强。在专业实践课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之外,更要通过技能训练培养他们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这种职业精神在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市场前景、职业规范,使他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专门设置的职业教育课程中,主要从职业素质、职场规范、职业发展规律、职业规划等方面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职业人,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相关产业行业发展特点做好职业规划,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要让学生对就业、择业和创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职业素质不高、职业认识不清、职业方向不明、职业精神不强,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示范性院校应该在这一问题上深入思考、大胆改革,并切实有效地予以解决,为其他高职院校做好表率。
长期以来,由于对职业技能的过分强调,高职院校往往忽视或放松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比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要难得多,并且效果不明显。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不愿意在人文素质教育上花力气的重要原因。许多高职院校不能或不愿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之中,又很少开设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即使开设一两门人文社科课程也只是作为一种装饰或点缀,以便应付上面的检查,或以此将自己与职业培训机构区别开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实际效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可能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真正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才能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仅仅靠几门人文类课程所能解决的,而是要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每一个角落和细节之中。专业教学、思想教育、活动开展、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等,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
三
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是,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强调的是区域性,即主要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教育理念、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区域性,即依托本地区产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的同时,加强与地方行业产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
封闭式的传统办学模式虽然早已被打破,但传统的教学体制机制仍没有彻底放开,严重制约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导致学校在办学上服务意识不强、地域特色不鲜明。这一点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浪潮下,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贪大求全、追新赶热,只要是新专业就上,只要是热门专业就办,人数越招越多、专业越办越全,俨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全然不顾本地区产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没有本地区产业行业作依托,不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掌控,很难培养出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这不仅会造成供求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自身发展。因此,强化区域性、增强服务意识,首先要依托本地区产业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专业设置和建设。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