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在对作者和成书年代考证相互佐证下,学界普遍认为《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并非蒲松林,可见“康熙说”实属误断。但其作者究竟为何人,目前还无定论。“在没有新的有说服力的外证材料的情况下,要解决《醒世姻缘传》的作者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5]因此近年来对作者的考证并无大的进展。我们也只能期待有更多的文物出土,从而进行更深入确切的研究。
4、还有文章对《醒世姻缘传》的蓝本进行考证。刘洪强的《<醒世姻缘传>的蓝本和素才来源》(《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03期)通过对比,发现清代曾衍东《小豆棚》中《郑让》、《少霞》两篇文章,在人物塑造与细节描写上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有极为相似之处,得出《醒世姻缘传》是在当时流传故事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此外还认为,《醒世姻缘传》与《姑妄言》、《醋葫芦》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并不是互相抄袭,而是均来自于民间的流传。
1人物形象研究
《醒世姻缘传》讲述了两世姻缘的因果报应,塑造了许多生动、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最为突出,后人研究也较为充分。但是总体看来还是将人物做了梳理,并没有独特的观点与创新。
(1)女性形象研究
近五年的论文中,有对于书中女性形象的整体分析研究,但大都按照传统的研究方法,将形象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没有新意,只是各家说法不尽相同。黄蒙、赵秀云 的《<醒世姻缘传>中叛逆女性形象浅析》(《蒲松林研究》,2006年03期)一文将叛逆女性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狄婆子、童奶奶为代表的精明强干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以尼姑海会、珍哥为代表的纵欲滥情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以薛素姐、童寄姐为代表的泼悍妒嫉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些叛逆女性形象的剖析,揭示她们张扬放纵的外表下反叛的精神实质,并探讨这种叛逆形象的成因。陈国学的《<醒世姻缘传>的女性形象刻画在世情小说史上的意义》(《思想战线》2009 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5 卷)一文认为《醒世姻缘传》继承了《金瓶梅》的手法,描写女性形象,刻画出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丰富了世情小说中的女性的形象类型。提出《醒世姻缘传》是《红楼梦》之前,在长篇世情小说中的女性主意赞歌,肯定了《醒世姻缘传》的独特价值。王彬的《<醒世姻缘传>女性形象研究》这一硕士论文 (2005年5月)将女性形象分为四类分析,贤妇,智妇,淫妇,妒妇。一类是完美无缺的家庭天使—晃夫人;一类是以狄婆子、童奶奶为代表的智慧女性;一类是以尼姑海会、珍哥为代表的淫欲型女性形象;一类是富有近代意识和启蒙意义的悍妒型女性形象群。并进一步分析了作者的妇女观及女性形象主体意识之表现。从观念层面,人性层面,价值层面阐发。
(2)其他人物形象研究
除了对女性形象的整体分析,近五年来也有对单个人物进行分析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素姐与晁源身上。而对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却鲜有问津者,这样的研究无疑是全面的。
才志华的《与恶为邻——晁源形象分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 年05 期)一文中提出晁源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个恶的典型,托名儒林,不顾文行出处,践踏人伦,终成恶人。晁源恶的纯粹而且饱满,记录了西门庆之后,中国恶人软弱化、苍白化的轨迹。借助晁源的表演,作品尽情展示传统人生价值毁灭的悲剧,敲响腐朽没落封建社会的丧钟。
王伟的《狐精形象的突变———薛素姐形象分析》(《醒世姻缘传》研究,2008年01期)认为《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是带有妖异特征的人, 不同于以往小说中带有人的特征的精怪形象;另外, 她有较好的家庭出身, 合乎礼法的婚姻形式;最为重要的是,她的妖性发生了变化, 由追求性爱自由转向追求女性的独立与解放。
兰香梅的《情理之外的悍泼和情理之内的悲剧—论<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形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7期)一文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薛素姐的性格特征和她的婚姻悲剧的分析, 说明了这一形象不同于其他悍妇的地方, 探索了造成她的遭遇的社会原因。薛素姐形象的出现, 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所发生的一些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认识和评价。
刘欣丽, 秦跃宇的《<醒世姻缘传>中的僧尼形象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05 期)一文认为,西周生以当时世情小说的写实手法,刻画出淫僧恶尼之类的形象,表达了对晚明糜烂腐败风气的怨愤,讥讽时政,劝善惩恶。
- 、《醒世姻缘传》的叙事结构研究
- <醒世姻缘传>的深层结构》中认为该书表层结构是因果报应,深层结构是虐待与被虐待,也有提出长篇小说短篇(或中篇)化处理、双线平行、义理结构等观点。近五年的论文有沿着前人继续阐发的,也有人提出独特的见解。但仍然没有对与结构问题的定论,并且各家说法大相径庭,笔者认为这一研究并未取得重大突破与发展。
夏薇的博士论文《<醒世姻缘传>研究》(山东大学,2005)将《醒世姻缘传》放在文学史的位置上去考虑它的价值和意义。此文认为《醒世姻缘传》的结构复杂,呈“牛排式”和网状结构的综合体。通过对情节的分析,阐明《醒世姻缘传》有牛排似的明晰主线,而开头与结尾都显示出了单线向网状过渡的特征。
付丽的《善恶之谈<醒世姻缘传>的叙事框架》(《学术交流》,2004 年11 期)这一文章认为因果报应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并非小说框架;提出善恶之谈才是小说叙事框架的庐山真面目,并且善恶之谈也实现了作者说教饿意图。与此相反的是王彬的《<醒世姻缘传>女性形象研究》(硕士论文,2005年05期)在文中指出《醒世姻缘传》中的果报思想,是小说的叙述架构或外壳,而不是其主旨。
3、《醒世姻缘传》中的思想研究
这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中心的长篇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冤仇相报、以佛教因果报应观而演绎的两世姻缘的故事。毫无疑问《醒世姻缘传》中包含着明显的果报思想,且历来研究者大都承认这一观点,但是对于“果报思想”的认识及理解,却大有不同。
井会利的《<醒世姻缘传>的果报观念与思想内容》(《华夏文化》,2008年04期)认为果报思想支撑着小说的结构,但婚姻家庭问题才是才是小说的中心主题。刘盈的《<醒世姻缘传>因果报应观内涵浅析》(《大众文艺》,2009年17期)认为《醒世姻缘传》中所谓的因果报应是作者的表层意愿,劝善惩恶才是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才是小说的主旨内容。王彬的《<醒世姻缘传>女性形象研究》(硕士论文 2005年5月)提出《醒世姻缘传》中的果报思想不是这部小说的主旨,而只是小说的叙述架构或外壳。杨华的硕士论文《<醒世姻缘传>研究——以叛逆女性为主要考察对象》(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5月) 此文认为《醒世姻缘传》中的因果观既结构故事情节,又起到规劝众生的作用,利于改造世道人心、净化道德。因此,肯定了因果观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