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部门要善于利用博客、微博、微信、BBS、QQ群、MSN网络论坛等大学生更常用的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间平等多向的交流、沟通,不但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能及时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尽早发现存在于一些学生中的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动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并及时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传播给学生,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第三,积极培育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所谓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新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影响受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正能量传播的积极推动者和应对负面传媒影响的主力军。高校要有意识地积极培育一支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正能量。这支队伍应由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娴熟的网络操作技能、较高的社会问题敏感度的学生组成。一支活跃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引领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很多方面都有失规范性和秩序性。因此必须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有效监管,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第一,国家主管部门应完善新媒体政策法规建设。为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新媒体环境,国家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建立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责任体系及互联网监管法律体系。此来规范和制约新媒体的传播行为,有效阻止不良信息流通,防止网络犯罪的滋生,净化价值观传播的网络文化环境,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
第二,政府应建立完备的新媒体监察制度。政府必须担负起统筹决策、宏观管理的职责,构筑防线,建立完备的新媒体监察制度,对各类媒体尤其是互联网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和引导。在监控中及时发现问题、疏导情绪,对一些有害、虚假信息必须及时有效地删除并准确、权威地纠错,从源头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健康、科学、有益的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
第三,高校应建立和健全校内网络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有关法规,尽快建立和健全校内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新媒体的监管,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重点抓好对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的管理,加大对网上各种有害信息查处的力度,建立校园举报、投诉、受理不良信息的快速处理机制,对有害、恶意信息及时处理。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如《校园网络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四)打造一支新媒体条件下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为确保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出一批业务能力强、道德素质高、新媒体技术过硬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
一方面,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知识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建议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在职培训或短期脱产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应用师资培训,并在条件成熟时,将新媒体应用纳入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主动加强对新媒体知识的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各种媒体信息的全面解读和批判能力及运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五)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接触、使用、解读媒介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所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大众媒介信息、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资源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客观评价能力,增强对不良信息和舆论的免疫力,使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时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批判的思辨、认真的筛选和正确的运用。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通过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高校可采取向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和融入到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课程教学中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媒介的属性、特点、运行模式和机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培养其区分良莠、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获得各种有用的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正确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进行理性的媒介消费,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
第二,通过定期邀请媒介从业人员和资深传媒人士走进校园为大学生举行专题知识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论坛、“网络伦理与责任意识”的讨论等活动,引起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关注和兴趣,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
第三,通过媒介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手机短信设计大赛、网络创意大赛等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广阔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媒介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如校园网、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等作为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实践基地,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直接参与这些校园媒介日常的采、编、播等工作,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传播媒介信息的特点和运作过程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树立合理、健康地使用新媒体信息资源的自律意识。
(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和互补,形成传播合力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各具优势,我们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加以整合,形成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构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大阵地。
第一,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在公信力上的强大作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虽然不像新媒体传播渠道那样广泛,但是传统主流媒体凭借其敏锐的嗅觉、翔实的调查论证、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在传播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新媒体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积极利用传统主流媒体在群众中广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阵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