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媒体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平台,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法于一体, 熔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于一炉,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利用新媒体这种生动化、具象化的传播媒介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让大学生在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语境中感知教育信息,在身心愉悦的情境中升华思想,不知不觉受到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的熏陶和感召,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达到入脑入心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广阔平台和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新媒体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由于新媒体条件下信息传播的“无屏障”状态、网民的自我约束力较差、网络监管的缺位及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使得当前的网络环境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暴力、淫秽色情信息及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方面的信息,严重污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环境。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自制力较差、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缺乏甄别能力和批判性思考,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在频繁地接触网上不良信息之后,容易出现思想困惑、政治信仰迷茫、价值标准模糊和价值取向紊乱等问题,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复杂性和难度。此外,在新媒体平台下,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观念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碰撞,处于思想文化前沿阵地的大学生在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和冲击下,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价值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销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领导和主导性地位,给大学生的思想成熟和价值观定型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但新媒体的虚拟性模糊了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带来的是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虚拟化。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交往而忽视了现实中真实的人际交往,减少了与身边的亲朋好友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割断了与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导致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紧张,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同时,新媒体环境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织围脖”、浏览网页及查看和转发微信等,把网络当成唯一的精神寄托,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习,这极易导致消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新媒体对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教育工作者通常处于一种信息的优势地位,是公认的信息传播者和教育过程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较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最早的接受者、使用者和推广者,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能够便捷、快速地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信息,能获得比教育工作者本身所能提供给他们的更加全面、丰富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资料。因此,大学生不再对教育工作者所施加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深信不疑,不再轻易地接受教育工作者的单向灌输,从而使传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单向灌输与传授失去了原有的效力与光环。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依靠不对称性信息途径获得专业知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等比较优势的主导性话语权正在逐渐被削弱,教师的权威性和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增添了难度。
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如上所述,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态势,结合大学生成长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树立平等对话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价值观属于思想意识范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靠强制是不可能做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对话和沟通的方式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赢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善于利用新媒体营造自由的交流场景,变“居高临下”的说教、灌输为平等的交流、互动,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姿态面对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由“独白式”向“对话式”转变。
“对话式”教育的开创者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P41)“对话式”教育能使双方敞开心扉、彼此接纳,能使师生之间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迎合大学生反感抽象枯燥的说教、渴望平等交流等的需要,树立平等对话的理念,尽量避免单向灌输,多开展“平等对话式”的交流。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公开自己的QQ、微信、MSN等联系方式,与学生展开真诚的对话与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从情感上吸引大学生自觉地主动内化教师所传播的价值观内容;也可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师生面对面”、“真情对对碰”、“直通车”等师生互动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对话、交流和合作中达到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二)构建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发挥校园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
校园新媒体是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最直接的信息传播平台,高校要积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构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网页。高校应在校园网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网页,利用主题网页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活动,唱响网上主旋律。一方面,在网页内容的设计上,要选择一些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小故事、身边鲜活典型等来渗透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音乐、动画、图片、动漫、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来精心设计网页页面,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给大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完美的视听享受,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升华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